鉅大LARGE | 點擊量:1164次 | 2019年09月25日
新型生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倍增
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的研究者研究的新型生物太陽能電池尚未投產,但被研究界看好。
傳統生物太陽能電池使用金或者銦錫氧化物的薄片作為電池與氧電極之間的陽極,因此電池常常因為缺少空氣而易壞。但是該電池使用了沉浸在細菌流體中的碳陽極,因為該方案可接觸空氣,它還利用了植物的自然呼吸,將能量從細胞中所含的糖類轉化出來,因此即使在光照不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持電池運轉。
現有的生物太陽能電池技術還面臨一個困境:雖然利用光合作用產生電能十分環保,但是效率不高,每平方厘米只能產生1皮瓦電能(即百億分之一瓦)。如果要維持一個電子計算器運行所需的電量,現有的生物太陽能電池必須從賓漢姆頓鋪到愛爾蘭,而且寬度至少達到20米。
賓漢姆頓大學的研究者設計出的第一代新型生物太陽能電池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供應一個相同的電子計算器的電量只需要20米長、5米寬的電池規模,相當于一塊生物太陽能電池板平鋪在拖車的屋頂上。該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了皇家化學學會的《芯片上的實驗室》雜志上。
目前研究者正在試驗新的裝置,該裝置力圖做到每平方厘米產生一毫瓦的電量,將供應電子計算器的電池板規模縮減到了20米長、8英寸寬(即0.2032米)。
研究者表示,這離實際應用越來越近了。但是到目前為止,對手動可操作這個標準而言,電池規模尚顯龐大。
根據同行評價,如果該電池的尺寸能縮減到現有的十分之一,仍能維持每平方厘米一毫瓦電量的話,那就足夠維持手持血液分析儀或者空氣測試機等設備的運轉。
本文來自:中國科學報
下一篇:日本計劃2040年普及燃料電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