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336次 | 2019年10月09日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團隊研制出新石墨烯三維多孔載體 可延長鋰電壽命
鋰電池是一類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1912年鋰金屬電池最早由GilbertN.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紀70年代時,M.S.Whittingham提出并開始研究鋰離子電池。由于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常活潑,使得鋰金屬的加工、保存、使用,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鋰電池長期沒有得到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鋰電池已經成為了主流。
鋰電池大致可分為兩類: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不含有金屬態的鋰,并且是可以充電的。可充電電池的第五代產品鋰金屬電池在1996年誕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電率和性能價格比均優于鋰離子電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術要求限制,現在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的公司在生產這種鋰金屬電池。
鋰電池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枝晶,枝晶斷裂不僅會導致電池容量衰減,壽命打折,還可能刺透隔膜使電池短路起火引發安全問題。
南開大學梁嘉杰、陳永勝教授課題組與江蘇師范大學賴超課題組合作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優化策略,成功制備了具有多級結構的銀納米線—石墨烯三維多孔載體,并負載金屬鋰作為復合負極材料。這一載體可抑制鋰枝晶產生,從而可實現電池超高速充電,有望大幅延長鋰電池“壽命”。該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先進材料》上發表。
近年來,世界各國有不少相關研究在鋰負極材料的設計合成上取得重要突破,但至今仍無法抑制金屬鋰在大電流密度充放電下枝晶產生以及電極體積膨脹的問題,因此鋰電池的長壽命、大容量“快充快放”依然難以逾越。
“把金屬鋰沉積到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多孔集流體中構建金屬鋰復合負極材料,是目前解決上述困難的有效途徑之一。”梁嘉杰介紹說。基于此認識,課題組首次提出實現超高電流密度及超長循環壽命的理想金屬鋰負極三維載體材料選擇及優化策略。他們利用石墨烯宏觀體三維網絡作為機械骨架,銀納米線二維網絡作為導電結構,通過低成本、與工業化生產相兼容的涂布—冷干法,制備具有多級結構的銀納米線—石墨烯三維多孔載體,并負載金屬鋰作為金屬鋰復合負極材料。
經測試,該金屬鋰復合負極材料的比容量可達2573mAh/g;對稱電池測試中,首次實現了在極高電流密度40mAh/cm2下反復充放電1000周以上,并且過電勢低于120毫伏。通過電鏡觀察可以看到,該多級三維結構載體即使在極大電流充放電的循環條件下,仍能成功抑制金屬鋰負極中鋰枝晶生長以及電極體積變化。
本文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