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07次 | 2019年10月23日
諾貝爾化學獎和車載鋰電池
10月9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來自美國、英國和日本的三名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Goodenough)、M·斯坦利·惠廷厄姆(M.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獎勵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的貢獻。這使諾貝爾獎和汽車業的發展發生了奇妙聯系。
正如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所言,鋰離子電池自1991年首次進入市場以來,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被廣泛用于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和電動汽車的各種產品,并可以儲存來自太陽能和風能的大量能量,從而使無化石燃料社會成為可能。
如果沒有鋰電池,許多電器產品很可能還是笨重無比的大家伙,便攜通信設備也同樣不會那么便攜,輕薄的智能手機更無從談起。鋰電池的發展也成就了電動車革命,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能源革命,意義可謂十分重大。
此次獲獎的97歲的吉野彰被稱為“鋰電池之父”。1985年,他在古迪納夫研制出的陰極基礎上,開發出了首個接近商用的鋰離子電池。一個輕巧耐用、在性能下降前可充放電數百次的電池由此產生。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將鋰離子電池成功商業化,正式將鋰電池推向市場。對于鋰電池的發展前景,吉野彰始終充滿著期待,他認為,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無論汽車有多少新款型,使用多少新材料,增加多少新功能,動力源是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確實,與動力電池發展相對應的,是電動汽車產業的空前繁榮。電動汽車從長遠來看,可以通過減少空氣污染和限制噪音污染,為傳統汽車提供一種清潔的替代品。車載鋰電池進入高潮至今只有十年歷史,雖然和筆記本電池20多年的歷史相比并不長,但它對全球汽車產業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隨著各國環保意識的加強,歐洲、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正計劃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汽車,正在促使以內燃機為主導的全球汽車產業發生一場重大變革,傳統汽車業在經歷轉型。
從現在鋰電池的主要應用看,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是移動式產品,如手機、電腦,約占鋰電池使用量的2/3左右,而第二大領域便是車載電池。因此,從另一方面看,電動汽車的出現,給鋰電池打開了一個新的應用方向,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機遇。
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將汽車電動化視為當下的一大戰略規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突破200萬輛,市場占比份額達到2.1%,同比增長72%。華爾街研究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表示,未來20年,電動汽車可能占到全球汽車銷量的40%,以及全球汽車保有量的30%。目前,電動汽車中車載電池的成本已經占據三分之一,車載電池市場規模將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進一步擴大,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
汽車行業在轉型中,一方面在摸索推出新的車型,另一方面在加緊研發和制造車載鋰電池。在鋰電池制造行業中,目前已經形成日本、中國、韓國三國競爭的局面。日本的松下,韓國的三星、SK、LG和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被認為是目前全球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占據著主要的市場份額。許多國家還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巨資,尤其是充電站,以加快向電動汽車的轉型,在這方面中國也十分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車載鋰電池行業的競爭也將日益激烈。
為了抗衡亞洲電池廠商,2017年10月,歐盟就宣布啟動電池產業聯盟,大眾、寶馬、戴姆勒、雷諾、西門子、巴斯夫、索爾維、Northvolt等廠商紛紛加入。去年5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呼吁德國廠商加大在歐洲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力度,支持本土化生產。其他投資和談判合作也在歐洲紛紛展開。
此外,整車廠家為了掌握在電動車行業的控制權,提高在供應鏈體系的議價能力,開始自己涉足電池制造,來完善產業鏈的布局。比如,大眾不僅制定了到2028年旗下各品牌基于其電動平臺共銷售2200萬輛電動車的計劃,還決定將更多核心的動力電池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斥資近10億歐元自建電池工廠,還通過收購電池企業來獲取新技術,提升研發水平。
在未來車載鋰電池的戰國時代,電池的品質、成本、安全、技術升級,將是行業競爭的焦點。
上一篇:洞察2019年中國鋰電池隔膜市場
下一篇:奧特馬4億隔膜涂布機項目落子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