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09次 | 2020年01月01日
可“自我修復”的太陽能電池
植物擁有極強的將光能轉換成生物能的機制,這種高效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研究如何將太陽光能轉換成電能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太陽能電池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正不斷努力模仿著這種巧妙的機制,現如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創造出了一種合成自組裝葉綠體,它們可以被反復地分解和重新組合,而由它們所組成的太陽能電池,在因太陽光過度照射而被損壞后,可以借此恢復成正常狀態。
為了再現這種獨特的再生能力,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自組裝分子,利用光子來使電子震動而松散,該系統主要包括碳納米管(提供支架和不同單元之間電信號傳播的通路)、合成磷脂(形成盤狀結構以及提供結構性支持)以及其他分子自組裝成的反應中心(用于操作更多的光子來釋放電子)等。
在某些條件下,這些化合物可以自動組裝起來,形成一種統一的適合接收太陽能的結構。但是,在表面活性劑(類似于用于分解油的物質)存在的條件下,這種統一的結構分解成碳納米管、合成磷脂和其他組成分子。通過把表面活性劑析取出來的方式,這些分子又重新獲得了自動組裝的條件,重新形成可以吸收太陽能的結構。這個結構修復了重構前太陽光對自身造成的損害,又可以充分而高效地進行太陽能的轉換作業了。
如今,他們制造的太陽能電池中的細胞工作效率還只有40%,而他們認為,如果下一步進行一些結構上的調整,電池的效率要高得多。并且由于這些細胞不會隨著時間降解——只要給它們注入一次表面活性劑使其快速分解并重構,電池用起來就基本上相當于全新的了。
上一篇:鋰離子電池工藝流程
下一篇:美日需求暢旺催漲太陽能電池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