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50次 | 2020年01月14日
追鋰電熱點被套牢 ,林州重機2億元投資要打水漂?
曾幾何時,鋰電池項目是市場競相追逐的對象。
然而,近期比克電池的壞賬風波引起了市場的警惕:新能源車銷售大幅下滑,上游的電池生產廠商如何是好?
有接受采訪的券商人士分析,和傳統老牌鋰電池企業相比,一些剛剛轉型進入鋰電池產業的新兵,在行業形勢發生變化后,可能會面臨更巨大的損失。
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的主角:林州重機。
2017年1月,公司擬進行再融資,主要項目就是年產30億瓦時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建設,規劃投資額高達22億元。2018年年初,公司還曾大肆宣傳該項目,但后續很快沒有了聲音。
這項寄托了轉型夢想的投資到了哪一步?
“沒錢了,項目已經暫停了。”昨日,林州重機相關負責人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對于該項目的后續計劃,該高管表示他也不清楚。
實地探訪:鋰電池項目嚴重滯期
日前,上證報記者探訪了位于紅旗渠畔的林州重機。
偌大的廠區異常安靜,記者轉了一圈也沒能遇到一個人,工廠一隅荒草叢生,地上堆放著銹跡斑斑的鋼材。
與林州重機一路之隔的,是剛剛被公司賣掉的子公司林州鋼鐵,幾根佇立的煙囪也無生產跡象。門口保安介紹,“工廠從今年年初就已經停工了。”附近張官營村的村民也抱怨,“廠子從前養活著六、七成的村民,這兩年經營不好,人都下崗了。”
恰逢中午休息時間,有幾位身著藍色工服的員工出門,交談間記者被告知鋰電池項目就在廠區內,但仍未投產。問及具體時間時,多名員工表示“還早著呢”。
這與公司此前的計劃完全不一樣。
據當地媒體《安陽日報》2018年1月17日報道,該項目是河南省2017年重點項目,也是林州重機戰略轉型的重點項目。按照計劃,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于2017年3月開始建設,計劃2018年3月底投產。
林州重機的“官宣”則始終停留在2018年4月。彼時,公司副總經理、董秘吳凱在參加投資者說明會時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推進鋰電池項目。
在互動易,諸多投資者對項目的進展進行了持續追問,答案只有一個:“敬請關注公司公告”。
2億元投資要“打水漂”?
林州重機的鋰電池項目可追溯到兩年多前。
2017年1月,林州重機披露,擬募集資金19.43億元投建“年產30億瓦時動力鋰離子電池建設項目”和“SatSTAR天眼”星座項目。其中,前者總投資額達22.08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的16.77億元,企業自籌5.31億元。
林州重機對這個項目的預期非常高,公司預期,“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平均銷售收入可達45億元,平均利潤6.88億元。”
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公司的這次再融資并未能成功。公司選擇了自籌資金投入。
據林州重機2019年半年報,該項目(一期)為非募集資金項目,計劃投資5.6億元,截至今年6月底,實際投入為1.97億元。今年上半年,投入了約4118萬元。
“現在很尷尬,繼續投,沒錢,而且投了也不一定能賺錢,不投吧,已經投了2個億,怎么辦?”有知情人士向上證報記者介紹,動力電池的技術更新很快,低端產能早已嚴重過剩,而高端產能又需要有技術積累,林州重機顯然沒有具備這個能力。
為融資講故事終被套牢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林州重機又是如何介入這個公司并不擅長的領域呢?
“名義是轉型,其實就是想做一次再融資,結果錢沒融到,反而把自己陷進去了。”前述知情人士介紹。
進軍鋰電池,已經是林州重機的第N次轉型嘗試。
簡單追溯,2014年6月,林州重機董事會審議通過了公司近5年(2014年~2018年)的戰略轉型規劃綱要,提出了將公司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能源裝備綜合服務商的戰略構想。
當年8月,林州重機披露再融資預案,擬募集資金11.12億元,用于“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項目”和“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工程項目”的建設。其中,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項目募集資金9.87億元,智能機器人項目募集資金1.01億元。
然而,在融資到賬后不久,公司戰略即發生了重大變化。
2015年下半年,林州重機終止了“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項目”,取而代之的是“商業保理項目”,并投入了募集資金5.1億元。
商業保理堅持了不到三年時間。2018年7月,林州重機終止了“商業保理項目”,作價5.2億元出售持有的盈信商業保理有限公司51%的股權。公司也退出了商業保理業務。
頻繁轉型換方向,后果也在預期之中。財務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37億元,同比減少43.52%,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35.06萬元,同比減少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