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05次 | 2020年01月15日
固態動力電池量產提前?
12月16日,臺灣固態電池生產商輝能科技業務處總監鄭博倫表示,輝能將比絕大多數固態電池廠商都提前將動力電池量產,在2021年(非全固態)達到1GWH的產能,2023年全固態電池試產,2024年全固態量產。這一進度,比豐田公布的時間表要提前4年左右。
這一進度明顯快于業界預期。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測,全固態電池估計在2025-2030年后才會實現商業化。中國動力電池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預測,全固態電池預計2030年將實現商業化。
輝能的固態動力電池性能如何?他們為什么有信心將其量產化?其商業競爭力如何?
鄭博倫介紹了輝能目前產品的六大性能。
性能1:高安全
固態電池最令業界期待的就是安全性。目前輝能固態電池在國家級汽車質檢中心的測試報告顯示,輝能NMC811電池,不僅在熱失控的溫度上表現優于LG化學的NMC622和松下NCA,而且最高溫升也不會像后兩者那么高。
輝能NMC811要達到226℃才熱失控,而后兩者分別在190℃和200℃就已經熱失控。最高溫升,輝能NMC811達到340℃之后,就降溫,無起火燃燒,而后兩者溫升高達640℃,隨后都起火燃燒了。
他們還通過了過充電、外部短路、加熱和熱板測試,均未發生爆炸、起火、燃燒現象,甚至現在已經從國標中取消的穿刺,他們也通過了。
性能2:比能量潛力大
在能量密度方面,鄭博倫坦承,由于氧化物、硫化物電解質密度問題,比液態顯得劣勢,但是采用更高正、負極材料,可以使得其電芯能量密度可以和一般鋰電池相差無幾。比如輝能2020年的軟包電芯密度可以達到255wh/kg,和寧德時代的245wh/kg,松下的21700的257wh/kg差不多。
但是到了模組和電池包級別,輝能產品能量密度超過了傳統液態電池,其2020年模組和系統的能量密度分別將達到222wh/kg和179wh/kg。
鄭博倫介紹,這得益于輝能自主開發的MAB架構。MAB 是指Multi-Axis BiPolar+,是輝能基于其固態電池而自主研發的多軸向雙極封裝技術。這一架構,使得它在模組層面,重量成組效率高達87%,電池包重量成組效率高達80%。
在能量密度上,輝能期望在第二代固態電池上還有大提升,主要采用更高能量密度的正負極材料,比如,納米硅或鋰金屬負極;高壓NMC和NCA的正極材料。到2021年,電芯能量密度方面,就將突破傳統液態電池的密度平臺,持續提升。電芯體積能量密度方面,2025年甚至能達到960Wh/L;系統體積能量密度達到672 Wh/L,比傳統液態電池包高近乎一倍(下圖)。
性能3:PACK成本在電芯產能20GWh之后展現優勢
固態電池在商業化過程中,早期必然遭遇規模不足的問題。而且,由于引入新材料,成本也上升了,固態電池的總體成本也上升。
鄭博倫解釋,如果不用新材料,在現有正負極基礎上,該公司的電芯產能逐步釋放之后,成本會拉低,電芯和液態電芯接近。但該公司的MAB提升了成組效率,能提供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包,最終在電池包級別實現更低的成本。
他們的測算是,電芯產能達到20GWh時,電芯成本是液態的1.1倍,而電池包成本達到液態電池包的98%。
注1:材料為NMC811+石墨(相同能量密度下)
注2:成本比例算式:固態/液態
資料來源:鄭博倫演講
如果對比豐田2022年、特斯拉2018年和輝能2020年的電芯能量密度水平和最終成組后的電池包能量密度,盡管特斯拉電芯密度高達742Wh/L,高出一截;但最終輝能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可達384Wh/L,比豐田的338 Wh/L和特斯拉的245Wh/L要好很多(下圖)。
性能4:快速充放能力突出
鄭博倫透露,輝能的固態電池快充超越液態電池,在充電倍率方面,由于18650、21700,在不同充電模式下同于或優于SONY。而且溫升控制得也不錯。
快放方面,輝能電池5C放電能力和SONY的18650同等級,而且溫升大幅低于18650。
性能5:長壽命
鄭博倫稱,輝能電池能在1800次循環后余電保持在80%以上。
性能6:操作溫度廣
充電的工作溫度范圍,輝能的電池可以在-20℃-85℃,強于一般鋰聚合物電池的0-45℃;放電工作溫度范圍,最低至-40℃,最高至115攝氏度。
鄭博倫表示,在這六大指標中,競爭敵手在安全、成本、快充、壽命和環境耐受性上,基本上都還沒有測試數據,而輝能不僅有測試數據,而且表現不錯。
在實驗室做出固態電池容易,要大規模量產,則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鄭博倫認為,固態電池量產必須經過三個階段。
首先是4-6年的實驗室/樣品線階段,要實現單一性能突破。其次是5-8年的產品商業化階段,要實現前述六大指標。再次是2-3年的中試線階段,要實現四大量產指標,包括工程能力、全線良率、產品一致性和壽命保證(電壓偏移率)。而輝能目前做到的水平是,工程能力方面有2907個質量控制點,全線良率92%,產品一致性達標(1C500次循環后,平均荷電率為91.9%),電壓偏移率控制在0.04。
最終所謂的量產,他定義起碼是GWh級的生產規模,成熟的產業鏈,包括高度自動化、高全線良率和供貨穩定。
在通向量產的路上,電解質的技術路線是一個重大影響因素。鄭博倫介紹,在2017年以前,業界以固體聚合物和硫化物為主,2018年以后一氧化物和硫化物為主。
氧化物電解質一般需要用高溫燒結保持導電性,但這不利于大量量產。輝能的解決方案是,將氧化物以壓合方式取代高溫燒結,成本和工藝大量生產。
由于電動汽車行業的需求,電池行業不斷尋求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的動力電池。固態電池是全球公認的技術方向之一,因此很多企業都在此布局。
日本的豐田、松下,韓國的三星和LG化學,中國的寧德時代、衛藍新能源、清陶、鋒鋰,歐洲的STMicroelectrionics,美洲的Solid Power、QuantumScape、SolidEnergy、Ionic Material等諸多企業都在布局。也有的知名企業,比如博世、Sakti3等公司的固態電池達產計劃,已經放棄或落空。
但是輝能則在2017年-2018年試產了第一代固態動力電池,2020年將實現第一代固態動力電池1GWh的產能。
而且,輝能規劃了雄心勃勃的全球產能,在2023年,他們在亞洲建廠,預計產能達到9GWh,全球市占率3%;2024年進入美國和歐洲,2025年達產54GWh,市占率10%;2030年388GWh,市占率26%(下圖)。
在固態電池量產之后,裝載固態電池的電動汽車也將量產。根據鄭博倫提供的數據,2022年,中國和日本將各有一個裝載固態電池的車型量產。
目前,國內新造車勢力積極和輝能合作,天際、愛馳、威馬、蔚來等都傳出過與輝能簽署協議或者合作備忘錄的新聞,探索固態電池裝車商用化。不過,目前尚無確切消息。
輝能的固態電池如能順利量產,確實超出業界預期,其性能表現也不錯。不過以上信息基本來自輝能單方面介紹,對比的一些參數也不是競品最新參數。我們會對輝能的固態電池進展和表現,保持跟蹤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