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26次 | 2020年03月03日
從“神山”醫院叉車成網紅看儲能產業
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除電力應急發電車外,在武漢兩座神山醫院施工現場,電動叉車小黃小白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據了解,這些來自杭叉集團的電動叉車均搭載了鉛酸蓄電池。為按時完成施工進度,運維團隊通過在線監測、遠程運維等技術,保障了儲能電池電動叉車的正常工作。
未來,該如何保障緊急情況下,儲能設施能夠迎難而上,并實現持續健康發展?《能源評論》記者近日采訪了相關儲能公司以及我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協會的專家,他們紛紛呼吁,國家應從長遠規劃來考慮應急基礎設施,尤其是儲能產業的發展,關于目前存在的需求少、價格高、機制弱等問題,可以通過完善商業模式、加大科研力度、建立產業基金等舉措來解決。
痛點一,應急場景往往數年、十年甚至百年一遇,如何保證儲能應急系統在狼來了的時候不掉鏈子?
二月十三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毛偉明在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檢查疫情防控工作并開展工作調研時指出,要積極研究探索儲能發展路徑和模式,結合特高壓建設和新能源消納需求,形成一套成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未來實現儲能與電網的平衡發展。
在專家看來,從電網公司層面,實現電力系統的平衡要,甚至是黑啟動等應急需求等功能,可以考慮通過購買服務來實現;從國家層面,要在整體的經濟系統設計里預留出應急備用系統的空間,通過建立應急系統市場機制,允許其在全社會進行招標,并設計出專門的盈利模式,讓投資應急儲能系統的公司能夠獲得一定的效益,當遇上突發事件或者自然災害時,能夠迎難而上。
痛點二,盡管目前我國電化學儲能規模已突破吉瓦大關,儲能電池成本逼近1元/瓦時,但仍存在系統價格較高、標準化尚存空白、人才不足等短時間內難以突破的障礙,該如何破局?
出路在于科技研發。據了解,國家層面已經開始行動。繼2017年公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后,2020年一月,國家能源局會同應急管理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公布《關于加強儲能標準化工作的執行方案》,提出我國儲能標準化建設的目標,并就重點任務和保障機制做了工作安排。
一月中旬,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公布《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4年)》,制定了我國儲能行業人才培養的5年目標,將有效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聯網發展。
痛點三,儲能費用不計入輸配電價成本政策出臺后,該如何衡量其作為應急系統的價值?未來該如何保證應急情況下的運行機制?
日前,美國能源部助理部長布魯斯·沃克在美國國家公用事業監管委員會會議上表示,公用事業監管機構要調整分析儲能價值的方式,以加快儲能部署速度,儲能系統和微電網有望成為國家安全和電網整體可靠性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
雖然業界已認同儲能很重要,但由于其屬于重資產行業,目前投資收益率也不高,民營投資機構很少真正樂意去做這件事。專家建議,可以參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管理模式建立儲能產業基金,但要差別于補貼政策,做到既強調國家的戰略,又有盈利要求。在這種機制下,大型國有公司可通過投資和民營公司共同參與進來,國有公司作為主力特種,民營公司像民兵預備役,二者形成合力,這樣才能保證打仗的時候,應急儲能系統隨時可以拉出來,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