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82次 | 2020年03月10日
全球電動化“覺醒” 國內新能源當“思危”
中汽協十一月十一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十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萬輛和7.5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5.4%和45.6%;前10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98.3萬輛和94.7萬輛,增速分別回落至11.7%和10.2%。
實際上,隨著執行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下降,中汽協預測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車或現首次負上升。而受新能源汽車銷量下降的影響,包括動力鋰電池、材料、設備在內的上游產業鏈已明顯承壓,第三季度近五成相關上市公司凈利潤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坦率而言,雖然當下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仍有優勢,但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補貼退坡影響遠超預期,讓整個新能源產業需求側和供給側都出現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當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秋風蕭瑟”,而歐洲此時對電動化“熱情四溢”。以大眾汽車為代表的歐洲車企開始電動化轉型,大眾宣布2025年將生產超過100萬輛電動汽車,2028年全球銷售約2200萬輛;國家政策層面也在給予支持,ID.3下線儀式上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臨現場,提出將投入35億歐元擴建公共充電樁,政府同時將補貼政策延續5年并升級加碼,單輛電動汽車將最高可獲得6000歐元補貼,較此前大幅度提升50%。
不僅僅是歐洲,美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也在電動化轉型。美國正在醞釀4540億美元新能源補貼政策,印度政府正謀劃自下而上的電動化戰略。此消彼長之間,國內新能源市場的沉悶更為凸顯。
隨著全球電動化“覺醒”,我國過去10年建立起來的先發優勢和窗口期或將被快速縮減。找到正確的方向保持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已刻不容緩。非常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政策層面的全方位支持。包括陳清泰在內的多位專家都認為汽車動力技術變革,國家都是第一推動力。
因此,面對補貼退坡帶來的市場波動,應繼續堅定電動化道路不動搖;此外,協調好政策延續,做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調控,有保有壓,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
在供給側,進一步通過政府與公司協力,堅定信念、凝心聚力,推動行業轉型突破。在需求側,可以延續免稅政策,引導正向需求,政府還可在路權、高速路橋收費、停車位及停車費等多方面制定新能源汽車差異化政策,從而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汽車產業正迎來百年未有的巨大變革,過去十年,我國的電動化領跑全球。眼下,船至中游,水湍浪急,百舸爭流,唯有排除掣肘,全盤規劃,才能奮楫者先,應警惕已然取得的先發優勢丟失。
上一篇:稀土鋰離子電池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