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40次 | 2020年03月10日
搶資源、擴產量,鋰電上游原材料公司持續加碼中
今年整個產業鏈上的人都不好過,現在18年的寒冬終于過去了,沒關系,接下來迎接我們的是更加艱難的2019和2020,未來總是可期的。
雖是一句玩笑話,但下游端市場的洗牌加劇,格局日益變化,多空因素交織的焦慮情緒逐漸傳導到新能源全產業鏈上游的公司。
電池行業的窗口期紅利現已過?
2016年六月二十日,工信部公布了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掛鉤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公司目錄。官方的態度非常明確:要補貼,就要用本土電池。在補貼的光環之下,車企們開始轉向,紛紛支持起國貨。
我國用兩年的窗口期時間培育出了全球排名最靠前的幾大動力鋰電池生產商。孵化出了近兩千億市值、坐上全球動力鋰電池產量寶座的寧德時代,以及世界上最發達和完善的鋰離子電池上下游產業鏈。
隨著產業不斷升級,下游車企技術要求愈漸嚴格,后補貼以及隨之而來的無補貼時代市場寡頭的趨勢逐漸明顯,國內電池行業驟然巨變,進入2018年以來,我國的動力鋰電池市場,就猶如古羅馬的斗獸場。身旁尸體遍地,血流染紅了土壤,遍體鱗傷卻仍舊要繼續戰斗。生存亦或是死亡,是擺在每一家公司面前的終極考題。
現在是否是布局原材料的窗口期?
眾所周知,一個產業的發展必然要經過資本大量進入,擴產——洗牌——成熟三個階段,動力鋰電池行業已然進入洗牌階段。
國內動力鋰離子電池市場經歷的兩次洗牌:第一次是當下正在經歷的,我們稱之為產量結構性過剩,重要表現為:高端產量不足,低端產量過剩,由此導致了動力鋰離子電池市場份額與技術指標兩級分化,最終低端產量將被淘汰。第二次,日韓系動力鋰電池進入國產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鏈中,由此帶來的高新技術與市場環境的沖擊,再次篩選出優勝公司。
產業的成長之路總是如此相似,在動力鋰電池公司處于洗牌階段之際,上游鋰資源循著下游市場的發展路線,開始進入瘋狂擴產階段,各個公司正在迅速布局。
某鋰鹽公司人士說,電動汽車是未來趨勢,產線的建設和運營都要幾年的時間,多數公司產業布局的眼光已經放在了2025年左右,現在提早布局鋰資源是重要戰略方向。
不管是傳統大型公司還是新上場的闖入者,都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的意愿,依然野蠻向前。
加碼國外鋰資源來“應戰”
從公司布局全球鋰礦資源動態來看,格林美、贛鋒鋰業、天齊鋰業頻頻出手,只為強化自身儲備力量。天齊鋰業收購SQM23.77%股權,贛鋒鋰業八月份收購MineraExar公司37.5%股權,十二月份收購了RIM公司不超過13.8%股權。九月,格林美與邦普循環等四家公司投資7億美元在印度尼西亞設立合資公司,用于開展鎳資源冶煉與深加工。
除了材料公司,動力鋰電池公司方面也有動作,2018年三月,寧德時代收購了吉恩國際持有的北美鋰業股權,成為了其控股股東;隨后又收購了邦普循環,并與天華超凈成立合資公司。十二月,LG化學已基德曼簽署諒解備忘錄,根據內容,基德曼將在未來十年內向LG化學供應12000噸/年的氫氧化鋰。
國內鋰鹽項目投產、擴產不斷
不僅是國外鋰資源的布局,從加工環節來看,自2017年以來,國內鋰鹽項目投產的消息也不斷傳出,我們可以從北往南走對近期國內鋰鹽項目簡單做一個梳理:
最北邊,葫蘆島虹京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兩萬噸碳酸鋰項目將于2019年三月正式投產(相關鏈接:葫蘆島虹京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兩萬噸碳酸鋰項目將于2019年三月正式投產);再往河北方向走,鑫豐集團投資的一個項目,包括碳酸鋰加工,產量兩萬噸;河北天元投產了1.2萬噸,實際可能有6000多噸的產量;再往南邊走,山東的魯北化工,規劃兩萬噸的產量,實際新投大概1萬多噸的產量;再往南邊走,瑞福鋰業新增2萬多噸產量;往江蘇走,江蘇樂能新增量大概是1.5萬噸。
往西面看,安徽廬江新增一萬噸量的項目,在泰興也有一個新增的項目,大概是兩萬噸的產量,在四川,川能集團投資1萬多噸的項目,還有致遠鋰業投資的目前產量是1萬多噸,2019年會擴產到將近三萬噸的一個項目,雅化集團新投了2萬多產量的氫氧化鋰項目。
再往南走重要是來自于江西地區,九江容匯的1.2萬噸的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在江西重要以鋰云母為主,南氏集團有個四萬噸的產線,江特電機和寶威共同投資建設的1.5萬噸鋰鹽加工的項目,還有江特自己投資建設的一萬噸鋰鹽加工項目;江西云鋰規劃的產量起步是2萬噸的項目,未來可能有更大的產量規劃,同時還有一些新的云母冶煉廠。
再往南邊走,廣西天源2萬噸鋰鹽項目已經在建,估計明年能夠建好。四川融捷2萬噸項目在建,應該會在明年的八九月份建完,等等。
(國內近兩年新投產鋰鹽項目不完全統計)
鋰價下跌時是加碼原材料最佳時機?
目前多部分公司新增產量都是以萬為基礎單位,多數公司主并不是一股腦的選擇投入,意識不到產量過剩的格局情形。
提前深度布局,尋找優質上游端資源是公司長期戰略的選擇,提早抓住鋰礦資源和布局碳酸鋰產線,加碼公司核心競爭力。
全球深度布局的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搶占上游資源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2018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龍頭公司開始表現出不同形式的上游資源布局,新能源全產業鏈公司之間的較量也開始從初級的產量、地域間的競爭轉向產業布局規劃上的競爭。
也許暫時市場格局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但是面對原料價格波動,不同政策沖擊,不同產業規劃下的新能源全產業鏈公司的命運就將發生天差地別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