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94次 | 2020年04月09日
光伏產業2020年仍應延續補貼退坡政策
制定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補貼退坡政策時,不僅不能急剎車,還要考慮到交叉補貼的現實情況,以有限的補貼重點支持產業發展。
在市場需求引導下,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764吉瓦,光伏累計裝機190吉瓦,光伏年底累計200吉瓦。以2018年531政策為契機,我國光伏產業正式步入自我優化階段,也拉開了光伏平價甚至低價的序幕。
我國光伏行業總體發展如何?光伏民營公司時代是否開始落幕?2020年,光伏行業應如何健康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司研究所研究員周健奇。
用調整來形容2019年最為恰當
我國經濟時報: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你如何看待2019年光伏行業整體的發展?
周健奇:2019年的我國光伏市場,一言難盡,用調整來形容2019年最為恰當。
第一,政府部門調整了光伏政策。以控指標、降補貼為重點的2018年光伏531新政轉變了我國光伏行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雖然國家支持光伏行業發展的主基調未變,一些地方政府也相應出臺了支持政策,但全行業在之后近1年的時間內基本處于觀望之中。直至2019年四月底《關于完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出臺后,全年指標和補貼明確,政策環境明朗,行業發展從寒冬一步踏入盛夏。2018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約為44吉瓦,同比下降17%左右。2019年1-六月份,光伏新增裝機11.4吉瓦,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到50%以上。《通知》出臺后被市場以最快速度執行,形成了搶裝潮。預計,2019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會超過40吉瓦,同比增幅很可能轉負為正。
第二,光伏行業全面調整。新政出臺雖然有不利影響,但也促進了全行業的有序發展。一方面,光伏公司加速技術創新,帶來光伏成本的大幅下降。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的光伏組件價格可低至每瓦2元以下,光伏系統造價成本從2018年的每瓦4元以上降低到每瓦4元以下,最低可達到3.14元/瓦。所謂的光伏平價時代開始了。成本下降,也意味著光伏收益在提升。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優化。體現光伏發電生產消費者優勢的分布式光伏、利用閑置資源的屋頂光伏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國資以地面電站為重要切入點,加速對光伏行業的資本布局,有利于形成國有電站與民營制造相互融合的產業格局;光伏服務業較快發展,帶動光伏從業人數上升,并不斷完善產業生態。
調整還在繼續,目前的光伏政策還有不盡完善的地方,例如對分布式光伏經濟的認知度不足,相應的光伏支持政策仍有偏差。
應鼓勵民營和國企合作
我國經濟時報:有觀點認為,光伏電站投資,民營公司時代開始落幕,對這種觀點,你如何看待?
周健奇:此觀點并不準確。我國絕大多數的集中式光伏電站由民營光伏公司建設并運營。為減輕電站負擔,運營電站的民營光伏公司開始嘗試通過股權出讓的形式與國有電力公司合作。這種嘗試具有現實意義。電站運營屬于具有公益性的服務行業,民營制造公司不具備運營電站的核心能力。在光伏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專業化分工尚未形成,制造公司縱向一體化進入了電站運營領域。但電站具有公益性,不能完全以盈利為目的,最適合由國有電力公司接手。政府補貼不是解決之道。可鼓勵運營集中式光伏電站的民企與國有電力公司開展新能源發電領域的跨所有制合作,一方面可以根本解決電站運營難題,另一方面也可讓光伏發電更好融入我國電力格局。
以有限補貼重點支持分布式光伏發展
我國經濟時報:關于大家比較關注的補貼問題,你認為,2020年我國光伏行業的補貼將是何種情況?為使2020年光伏業繼續健康穩定發展,你有哪些建議?
周健奇:應該說政策整體會延續補貼退坡的大方向不會變。
建議從光伏經濟的角度考慮問題,發揮光伏發電的生產消費者優勢,優化補貼結構,在制定分布式光伏補貼時考慮我國居民與工商業電價交叉補貼情況。
太陽能是新興電源,是我國未來繼續保持低成本電價和實現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我國已形成居民電價與工商業電價的交叉補貼,將居民電價長期穩定在低水平;新電改后,不斷提升大客戶直接交易量,確保大工業電價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持續兩年每年降低工商業電價10%,進一步整體降低了全社會電價水平。
隨著電力技術不斷進步和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分布式光伏發電等的綜合成本還可下降,會較快實現全面平價,并走向未來低價。這就為我國步入再電氣化發展階段后,保持全球低電價競爭力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因此,在制定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補貼退坡政策時,不僅不能急剎車,還要考慮到交叉補貼的現實情況,以有限的補貼重點支持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