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636次 | 2020年04月10日
我國突破硅烷流化床技術 多晶硅成本下降過半
日前,記者從保利協鑫集團了解到,該集團以硅烷流化床法制取多晶硅的中試項目已產出高純度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一新技術在提升多晶硅純度的同時,較改良西門子法可下降一半多的成本。
保利協鑫集團以硅烷流化床法制取多晶硅的中試項目由該集團旗下的江蘇中能公司承擔。該公司研發總監鐘真武介紹,當前,全球多晶硅以改良西門子法為主,受困于該技術路線的天然特點,已達到降低生產量耗的極限,每公斤約為80度電。江蘇中能公司在硅烷流化床法的中試運行中,每公斤多晶硅能耗降至25度電以下,一次轉化率達到98%。經檢測,這一新技術制取出的顆粒狀多晶硅,產品純度達到11N(百分比整數位至小數位共有11個9字),滿足半導體和高性能光伏電池用料需求。
電力成本在多晶硅的總成本中占據較大比重,得益于能耗的大幅下降,以硅烷流化床法制取晶硅的生產成本每公斤降至約9美元,不到改良西門子法的一半。鐘真武說,這意味著國產多晶硅在品質與成本上均達到了國際頂尖水準。
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多晶硅生產公司,保利協鑫集團現有產量為6.5萬噸/年。該集團已確定,于2015年上半年實現硅烷流化床制備多晶硅的全面量產。
我國光伏產業聯盟主席朱共山介紹,作為光伏電池的重要原料,多晶硅成本對光伏發電價格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硅烷流化床制備多晶硅是我國以技術革新應對當前光伏危機的重要進展,將加快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
此外,自今年年初以來,歐盟、美國、韓國等地以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多晶硅在我國市場大肆低價傾銷,到岸價已跌至約18美元公斤,明顯低于正常的生產成本。我國硅烷流化床制備多晶硅的中試成功,是該產業走出成本倒掛困境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