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51次 | 2020年04月16日
合肥研究院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a)gamma-Fe2O3@C/MWNT電極的循環性能及微結構演化示意圖;(b)gamma-Fe2O3@C/MWNT電極在不同循環次數后的CV曲線。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秦曉英研究小組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2015,18,9682-9688)上。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商業化的石墨材料存在的理論容量偏低問題(372mAh/g),嚴重制約了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的發展。因此,開發新的具有高充放電容量、安全經濟的負極材料,是目前電池材料研究領域的重點之一。
Fe2O3作為鋰電負極材料,具有理論容量高(~1000mAh/g)、成本低、環境相容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Fe2O3本身的導電性差,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變化大,容易粉化,嚴重損害了其電化學性能。秦曉英領導的研究組,利用真空炭化金屬-有機絡合物的技術,制備出核殼結構的gamma-Fe2O3@C納米顆粒及其與多壁碳納米管(MWNT)的復合材料,并詳細研究了其電化學性能和電極活化過程。在100mA/g的電流密度下,經過60次循環后,gamma-Fe2O3@C/MWNT電極的容量穩定在1139mAh/g,高于Fe2O3材料的理論容量。
研究還發現,在不同的電流密度下,容量均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對應著電極的緩慢活化過程。通過對不同階段電極的循環伏安測試和微結構表征,發現gamma-Fe2O3顆粒在循環過程中逐漸變成多孔囊泡狀結構,形成大量含缺陷的界面,通過界面儲鋰的方式提高了容量,同時多孔結構也促進了Li+的快速傳輸;另一方面,表面的碳殼層有效地保護了Fe2O3顆粒,抑制了其粉化,維持了電極結構的穩定性。此工作為新型負極材料的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下一篇:優化電解液可新增鋰空氣電池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