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08次 | 2020年04月29日
動力鋰電池市場全面爆發,我國成為競爭主戰場
伴隨國內電動汽車銷量駛入高速發展軌道,動力鋰電池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上升浪潮。但大者恒大、優勝劣汰這一趨勢,在2019年會展現得更加明顯……
2018年,被稱為“電動汽車元年”。首次齊聚了豪車巨頭、傳統汽車集團、電動汽車標桿公司特斯拉、新造車公司這新舊兩大陣營、四方勢力,正為這一新興市場“殺紅了眼”。
前有特斯拉搖旗吶喊,Model3銷量快速爬升;后有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車巨頭拿出首款產品,刺激全球市場的消費熱情。而上汽、比亞迪、廣汽等傳統汽車集團,也拿出了像是榮威MarvelX、唐EV、廣汽AionS這類極具變革意義的中高端產品。我國造車新秀不負眾望,蔚來、小鵬、威馬等公司的首款車型陸續上市,似乎在告訴世人:我國互聯網造車公司不再是夢想!
2018年已悄然離去,但伴隨國內電動汽車銷量駛入高速發展軌道,動力鋰電池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上升浪潮。
十大動力鋰電池廠商,哪家強?
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1-十月全球動力鋰電池廠商出貨量排名前十有:松下(15.6GWh)、寧德時代(14.7GWh)、比亞迪(8.4GWh)、LG化學(5.3GWh)、三星(2.5GWh)、國軒高科(1.7GWh)、孚能科技(1.6GWh)、天津力神(1.3GWh)、比克電池(1.1GWh)、億緯鋰能(0.7GWh)。
與2017年相比,前十月各動力鋰電池廠家已達或超過2017年全年出貨量水平。目前的全球第一名再次回到了松下手中,寧德時代屈居第二。不過兩者差距并不大,今年寧德時代還有可能取得全球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冠軍寶座,要看其后兩個月的市場表現。
值得注意,高端優質電池供不應求,上述電池廠商仍不能滿足全球各車企的電池需求,因此小型動力鋰電池廠家尚有短暫的生存空間。并且,動力鋰電池需求缺口將隨著各車企電氣化轉型而不斷擴大,假如明年其它能源技術未有大突破,動力鋰電池出貨量有望持續攀升。
外企大刀闊斧投資在華廠
由以上十大動力鋰電池廠商排名可以看出,我國軍團占據了6大席位,其中排名第一的寧德時代在我國動力鋰電池市場獨霸一方,占整個我國市場份額的41%,甚至還在2017年擠走松下,成為全年出貨量冠軍。
而國產電池廠商的強勢崛起,也印證了我國電動汽車市場的日益龐大。因此,我國市場也逐漸成為國際電池廠商的必爭之地。
十月十七日,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協議,特斯拉將在臨港地區獨資建設集研發、制造、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廠,最大年產量可達50萬輛。上海廠將成為特斯拉國內首個超級廠、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
目前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廠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假如按照年產50萬輛整車來推算,特斯拉對其上海廠每年動力鋰電池的需求量將達40GWh,同時對應設備需求為120億元,對應電池采購金額超過280億元!相信無論是電池廠商、設備廠商、材料廠商還是汽車零部件廠商,都對特斯拉手中的大訂單垂涎已久。
十二月下旬,松下傳出擴產計劃,將花費“數億美元”在其我國電池廠部署兩條新生產線,爭取把我國的電動汽車電池產量提高近一倍,以利用不斷上升的市場需求。
松下的我國電池廠位于遼寧省大連市,目前已有兩座設施正在投產,廠造價達4億美元。該廠正在生產“棱柱型鋰離子電池”,除了特斯拉,這幾乎是行業中最受歡迎的電池。經預算,新增的兩條生產線將使松下在我國的電池產量新增多達80%。
十二月三十一日,三星天津廠正式關閉,取而代之的是動力鋰電池生產線和車用MLCC廠等新項目,新增投資達24億美元。據統計,兩個新項目投產后,合計產值將超過200億元,是三星在天津手機產業產值的一倍以上,同時將供應大量就業崗位。
可見,動力鋰電池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我國公司將逐步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國際公司也將進一步向我國市場發力,我國將成為動力鋰電池競爭的主戰場。
我國動力鋰電池走向寡頭時代
隨著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動力鋰電池產業的市場需求也將持續上升。不過,動力鋰電池產業集中度提高,國內前兩家寡頭公司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已經占據了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大者恒大、優勝劣汰這一趨勢,在2019年會展現得更加明顯。
我國的動力鋰電池產業,2015年是個分水嶺。無論是產量儲備還是市場出貨量,各大電池廠商都在這一年迎來集體爆發上升??墒?,如今動力鋰電池行業已經呈現結構性產量過剩。結構性產量過剩,就是指頭部公司的優質產量依舊供不應求,但中小玩家和落后公司的劣質產量將難以被市場消化,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
據了解,電池公司利潤下降的原因,重要是補貼大幅度退坡和市場競爭加劇。一方面,新能源整車公司為消化補貼退坡壓力,要求上游配套公司分擔成本,動力鋰電池價格出現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上游材料等原料價格上漲,維持高位,公司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在上下擠壓下,電池公司處境艱難。
有行業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產業鏈整合加速,預計到2020年,動力鋰電池公司將僅余下20–30家,80%以上公司面對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