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41次 | 2020年05月08日
問充換電設施:政策、技術、障礙解決了嗎?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新能源乘公車批發銷量106萬輛,同比增速5.1%,遠低于2018年90%的增速。受補貼退坡影響,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于持續調整期,尤其私人消費市場承壓較大。不過,在電氣化大的趨勢背景下,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依然前景可期。
(來源:微信公眾號“蓋世汽車新能源”ID:EV-CLUB-AUTO作者:夏雁銘)
為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能源結構調整,標準法規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升級等勢在必行。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充電設備的數量、分布以及安全性等成為目前消費者購買電氣化車輛時的重要考量。
根據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給出的數據,目前,我國已經建設的人充電樁和公共充電樁共計120萬個左右,尚不及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三分之一。而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預計將上升到2000萬輛,5倍于現在的量級,在這樣的巨變之下,升級充電設備,優化充電體驗,將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中所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我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期間,來自政府相關機構、公司以及高校等諸多專家學者圍繞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如何更好地支撐行業發展,充電、換電、加氫等市場前景及商業模式,充換電技術進展及應用等話題展開相關探討。
政策在前,推動建設
目前我國的諸多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中,關于充電設施建設都有提及,如有關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的通知中提出,地方補貼應該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基礎設施的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
為進一步夯實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主任張帆建議,在2025年之前能夠持續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運營給予相應的補貼和獎勵,鼓勵充電設施發展,同時落實地方補貼轉向補貼充電的政策。
關于所有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商業構想中,充電設備都扮演著基礎和載體的用途,也只有設備的數目達到一定量,后續的構想才有發展的必要。
智能內核,引領變革
假如說充電設備是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基礎之一,那么數字電網和整合平臺的加入,則像神經系統相同,統籌大局,優化體驗。
數字電網可以集能源交易、能源物流、資源整合分配等多功能于一體,上海市電力需求響應中心主任鄭慶榮介紹道,因為電動汽車自帶電池的物理特性,使其同樣可以被視為電能儲備資源,在接入充電樁后,可以和電網出現雙向互動,也就是電動汽車既可以是一個充電用戶,也可以作為一個供電商接入網絡。通過智能化的數字電網,使我們的用電更為靈活,既可以讓用戶從中獲利,也降低了發電站的負荷壓力。
關于數字電網的應用,我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引用2019年十月的具體數據表示,通過數字電網的能源交易屬性,定向消納了西北區域的光伏扶貧電力以及其他情節能源7000萬kWh,用于北京地區的電動汽車用戶充電,減少標準煤燃燒2.0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72萬噸,實現了“新能源車充綠色電”的有益探索。
技術多樣,百家爭鳴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在充電過程中的使用體驗才是關鍵因素。
論壇期間,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闕詩豐展示了聯行科技(UniEV)有關整合充電站運營商的努力。聯行科技平臺目前已經整合包括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特來電以及星星充電(萬幫)在內的120余家運營商,讓電動汽車車主可以在一個平臺上進行充電和繳費,減少用戶多個APP充電平臺同時使用的困擾。“聯行科技目前正在努力進一步優化充電步驟,將電動汽車車主的充電體驗簡化到即插即充,無感支付的程度,把識別、計費、支付等步驟,都交給后臺完成。”
而中興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熊井泉在會議上提出了另外一個充電創新理念——無線充電。對此,熊井泉介紹道,將自動駕駛的引導功能作為基礎,同時將車輛與充電端精準對齊,在異物檢測和生物監測系統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模塊化的高度和11千瓦、7千瓦以及3.3千瓦的不同功率組合,實現關于車輛設計個性化的較高包容度,進一步優化電動汽車的充電體驗。其預計,2025年以前或有機會看到無線充電站的大規模推廣。
除了充電外,在電能的補充方式上,一些新技術正在逐漸產業化,如換電技術。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玉軍在論壇中介紹了換電技術的兩大優勢,首先是快速高效。在普通高功率直流快充的情況下,讓一輛電動汽車重新獲得300公里以上的續航能力,最快也要30分鐘,而換電則可以在10分鐘之內完成。其次是安全性,李玉軍提到,2019年有75%的熱失控發生在電動汽車的充電環節,而換電技術因為不用接入電源就可以在更加安全的條件和環境下實現電能的補充。
換電技術的日漸成熟,關于重構電動汽車價值鏈同樣有著不小的影響。假如一塊電池的壽命可以超過車輛本身的壽命就可以實現車電分離,從而將電池成本進一步分攤,降低電動汽車的擁有成本,解決后補貼時代電動汽車的價格矛盾。
尚有阻礙,仍需完善
千里之行,終需始于足下。短時間內,有關充電設施建設仍然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如在充電高峰期,仍然只有7%的充電樁處于使用狀態,而直接處于空閑狀態的充電樁則占到了69%,這意味著充電樁空閑率高,與位置有很大關系,要盡可能將充電樁安裝在車主必經且要長時間停留的區域內,有效提升充電樁使用率。
另外,老舊小區在物業、車位、配套電網最大負荷等方面仍要大規模改造,新增私人充電樁的普及,真正實現電動汽車的無感化充電,讓車主享受到波谷電價優惠的同時也可以分擔發電站的過剩負荷。
行百里者半九十,雖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早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先行者,但這同樣意味著我們將缺少參照物,在摸索中前行。不過,機遇通常都是跟風險并存的,唯有直面挑戰,才能有機會在電動汽車時代成為真正的領導者,而基礎設施的建設無疑是一切的根本。所幸,我們已經找到了方向,而且腳下的路,還不止一條。
三問充換電設施:政策夠硬嗎?技術夠好嗎?障礙夠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