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28次 | 2020年07月15日
新能源汽車戰略扶持結束之后應該怎么走
2021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完全取消已基本成為定局,那么這之后該怎么走?
距離2021年還有2年多了,按照之前各部委在不同場合發表的意見,2021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完全取消已基本成為定局。2020年之后,補貼怎么走,產業如何發展,公司如何應對,都成為最近業界非常關心的話題。
因此,有必要來對這個事情寫一寫,并不權威,僅供參考。
一、補貼的歷程和用途
我們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是始于2009年,源頭是當年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在第四條第十款首次提出了“啟動國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給予補貼”的政策指導意見。
同年,財政部公布《有關開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對試點城市公共服務領域購置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補貼時代正式來臨。彼時,一輛純電動最高可拿到6萬元/輛的國補資金,插混(默認為40%節油率以上)一般也能拿到5萬元/輛的國補資金。
客車領域那就更是大手筆,50萬元/輛的純電動補貼讓客車公司聞風而動,大干快上。
2010年五月三十一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出臺《有關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大幕從此拉開,并在之后由試點城市擴大到全國范圍。
在強力的補貼刺激下(僅2013-2015年中央財政就撥付補貼、獎勵資金284.44億元),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節節攀升,在2016年實現了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上升51.7%和53%,一舉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并牢牢占據至今。
并且,在我國還出現了極為鮮明的純電動壓倒一切的特色發展情形,隨著普混被踢出目錄、插混逐年下降補貼標準,純電動一家獨大的模式為全球所罕見。
回顧前程,補貼,就是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補貼向純電動傾斜,是因為日本把持了混動核心技術優勢、歐洲在插混上下了大力氣,在燃料動力電池十分久遠的2009-2013年,決策者只有選擇純電動作為特色路徑予以執行,以防止被“挾持”。
二、2020年后情景預測
假如補貼全部退出,只有雙積分政策和其它的路權優待,2021年及之后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是什么樣的一個情況呢?
首先,乘用車方面插混、普混和48V系統將大幅抬頭。由于在2年多的時間內純電動的電池成本、續航、充電時間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已經極難達到和普通燃油車正面競爭的水平。所以,純電動市場份額將大幅下降,插混、普混、48V系統將憑借便捷性、低成本等優勢吞掉市場份額。
這并非危言聳聽,2009年至今,國家雖然對純電動予以了強力扶持,純電動的技術進展也確實非常明顯,但顯然還不夠:平均600公里續航、電池系統總成本4萬元內、0-80%充電10分鐘以內。
舉個簡單的例子,13年-14年,自主品牌動力鋰電池系統成本在4.6-4.8元之間;15年這個價格降到了2.5-2.6元;17年破了2的大關,做到了1.5元左右;今年則是1.2元左右,當然好的貨價格還高還供不應求。按照降幅越來越小估算,2020年1元的目標比較有把握拿到,但即便如此45kWh的帶電量還是要超過4萬元,這還不加其它的。
關于商用車而言就更慘了,客車動輒100多度電、物流車少說也有4、50度電,沒有補貼就等于和市場說拜拜,成本根本扣不住,無論什么商業模式,那都擋不住賠本賺吆喝的本質。
這是正常情景。
三、2020年后決策者思維
2021年之后的補貼怎么走,取決于決策者如何考慮產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出發,即便不能精準的預測出政策走向,大方向也不會有太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