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288次 | 2020年12月12日
電極SEI膜形成原理
電極SEI膜形成原理
SEI膜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種情況:(1)原鈍化膜覆蓋的鋰電極;(2)裸鋰表面無原始鈍化膜。
鋰電極表面通常覆蓋一層原始鈍化膜。光譜學方法研究表明,鋰的原始表面薄膜具有雙層結構。外層重要由li-0h-li2c03構成,內層重要由Li20構成。
電極SEI膜形成原理
在接觸過程中鋰電極和有機電解質,原創電影的重要組件表面的鋰電極,Li20(內層),LiOH和Li2003(外層),將與親電反應溶劑分子如醚、烷基碳酸,將部分溶于電解液。
然后原始組件部分或全部表面膜的金屬鋰,取而代之的是電解液的反應產物組成,金屬鋰表面附近的界面膜組件繼續反應,SEI膜鋰附近的內部形成一層低氧化態組件,和外膜的表面沉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形成一些高氧化態組件,同時由于某些組分的表面溶解而出現多孔結構。在循環過程中,鋰的溶解會加速鋰表面原有薄膜的破裂,導致金屬鋰與電解液發生劇烈反應。
由于金屬鋰具有較強的化學反應活性,因此通常在電解液鋰表面原位制備無初始鈍化膜的裸鋰。當一個新的制備鋰電極表面鈍化層會暴露在有機電解質,電解質肆意的所有組件和鋰電極發生還原反應,當一些減少產品鋰電極表面上,他們會阻礙這一過程,以便進一步反應將通過電子轉移的情況下更加有選擇性,因此進一步降低電解質組件將會有很高的選擇性,導致SEI膜形成的鋰電極表面具有多層結構。
通過上述工藝在鋰電極表面形成的SEI膜在后續的存儲過程中會發生結構和成分的進一步變化。這些變化包括靠近鋰表面的表面組分的減少和水的擴散,導致SEI膜組分的水化。最后這個過程幾乎是不可防止的,甚至在水里只包含105也可以發生在電解液,這是由于電解液的常用鋰電極表面鈍化組件是高吸濕,水可以從電解液滲透SEI膜,水化的成分,導致鋰電極循環性能的衰減。水也擴散到表面,并直接與鋰反應。
不管怎么樣在不同的電解質,鋰電極表面表面的不同反應,反應溶劑,鋰鹽、雜質(h2o,H,等等),和電解液的反應產物的溶解性,它的形成過程是由溶劑、鋰鹽和雜質之間的微妙的平衡決定的還原過程,初步形成SEI膜鋰電極表面通常經歷衰老過程,并逐漸改變其結構和性能,SEI膜的多相化學結構導致鋰沉積的不均勻性,且(或)在沉積鋰時被SEI立即有效鈍化,鋰循環效率高。同時,可以看出SEI膜組件不容易吸收水分,如Li2C03和生活,更好的組件來實現有效的活性鋰電極的鈍化,所以存在Q02或少量的高頻的有機電解液可以顯著提高鋰電極的性能。
上一篇:超薄鋰離子電池發展情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