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3954次 | 2018年07月02日
"賬期長、回款難"動力電池行業一直是難以回避的"癥結"
"賬期長、回款難"在動力電池行業一直是難以回避的"癥結",但從2017年年底以來,設備企業被拖延付款的現象卻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到現在(3月初),客戶的回款還主要集中在發貨款."一位早在去年就開始給國內某知名動力電池企業供貨的設備企業高管向高工鋰電如是說道.
眾所周知,鋰電設備企業與電池企業之間多采用"3331"的付款交貨模式.根據多家設備企業反饋,回款的確一直都是行業內無法避免的一個頭疼難題,最難在于不少客戶驗證周期特別長,甚至拖欠驗收,供應商就難以拿到驗收款和尾款.信譽好一點的客戶也存在尾款難收的尷尬.供需雙方的賬期博弈呈現膠著狀態.
2018年,這些設備企業對回款形勢依然一致保持謹慎、不看好的態度.反觀電池企業也并不好過,還在延續2017年"上擠下壓"的資金、降成本壓力.
這場設備企業和電池企業的賬期拉鋸戰究竟何時休?
一個非常明顯的轉變是,不管是上市的鋰電設備企業,還是選擇導入資本或被收購的非上市設備企業,在2018年甄選客戶上都更加謹慎,將優先考慮回款能力、信譽等綜合因素.
多家設備企業高管向高工鋰電表示,目前行業內信譽不好、拖欠款的電池企業客戶,公司寧愿失去這些訂單,也不會再與之合作.這是堅定持明確放棄態度.
當然也有個別設備企業選擇訂單優先,但也會考慮將賬期回款等風險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內.
高工鋰電深入調查發現,對設備供應商來說,目前回款壓力的確比較大.而這其中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兩點:
一是客戶自身的技術實力水平.
目前,動力電池行業涌現的新進企業鑒于行業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發展態勢,新上產線均配備業內各工藝段較為成熟的新款設備,但在電池企業內部熟悉這款新設備,并且熟知電芯生產工藝的技術人才稀缺,設備調試無法完全發揮其價值甚至根本無法使用設備.
在鋰電行業中,調試設備而影響整個生產節奏最明顯的企業在隔膜.此前據業內人士透露,大東南等上市公司造隔膜七年卻依然擱淺的關鍵原因就是:設備與工藝無法適當融合.
其實就像新手和老司機同時開一輛新車,老司機上手速度和操作技能就會遠遠超過新手.道理就是一樣的.設備無法達到運轉的效率,就無形中拉長了驗貨周期,這是目前在設備企業與電池企業之間存在回款難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不少電池企業自身也面臨"上擠下壓"的壓力,甚至不少企業在去年開始逐步停產,沒有出貨就不能保證供應商的及時回款.
多家設備企業高管認為,行業內惡意欠款的客戶比較集中.撇開這些客戶,大部分電池企業回款難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于自身經營壓力,上市公司還有融資渠道,非上市公司幕后沒有資本支撐或銀行貸款,資金壓力就全靠自身承擔,風險就比較大.
也有業內人士透露,還有一種現象存在:設備供應商的產品無法滿足動力電池企業的需求,導致退貨或不再采購,這種情況對供需雙方都很尷尬,前者配備技術人員前往客戶處調試卻總"用不了",電池企業為了自身發展只好更換產品或更換供應商來調試設備,無形中增加的成本只好延長回款,轉嫁壓力到設備供應商.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動力電池企業也需要具備一雙識別供應商的"火眼金睛",這也將在無形中推動整個行業設備水平的提升.
總之,基于2015年-2017年與動力電池企業的"磨合適應期"后,設備企業在2018年針對動力電池客戶抉擇客戶原則有所改變.
上一篇:比亞迪采用燃料電池卡車配送
下一篇:鄭永剛如何成為杉杉鋰電材料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