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670次 | 2021年04月08日
如何正確選擇電池 碳性電池/堿性電池/鋰鐵電池有怎么區分?
首先,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電池的發展史。1836年,丹尼爾電池誕生(鋅銅原電池,現在早就不用了);1859年,鉛酸電池發明,一直到今天還是非常常用;1878年,法國的L.梅謝在鋅錳電池中用含鉑的多孔性炭電極代替二氧化錳炭包,開發了鋅空氣干電池的技術;1883年,氧化銀電池發明(如今常用于手表用1.55V紐扣電池,另有大型化電池組用于衛星、特種等高大上的地方)。
1888年,鋅錳干電池開始實現商品化;
1899年,鎳鎘、鎳鐵電池被發明,這使得鎳正極材料體系的電池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并延續至今日的鎳系電池家族(鎳鎘、鎳氫、鎳鋅等);
20世紀初期,電池理論和技術發展一度陷入停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電池技術才有了新的重大發展;
1947年,實現了鎳鎘電池的密封化,使鎳鎘干電池成為可能;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1949年,勁量開發出小型化堿性鋅錳干電池,使一次性電池的容量和放電功率都大大提高;
1958年,Harris提出了采用有機電解液作為鋰一次電池的電解質,這帶來多種一次性鋰離子電池的實用化,包括鋰二氧化錳電池(電腦主板電池)、鋰亞硫酰氯電池(例如水表上用的ER14505)以及鋰-二硫化鐵電池,就是常說的鋰鐵電池;
1988年,南孚創辦,開創國產品牌逆襲外資電池先河,目前已經躋身世界五大堿性電池生產商之一;
2009年,耐時掌握鋰鐵電池核心知識產權,實現全面國產化,在全球市場與勁量一較高下。
市面上容易購買到的干電池AA(AAA)重要是碳性電池和堿性電池,不論大超市還是小雜貨店都容易購買。鎳氫充電電池則相對少見的多,不過也還算能買到。那么,這幾種電池差別在哪,又如何正確選擇電池呢?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這三種電池。
一、碳性電池
碳性電池,學名是中性鋅-二氧化錳干電池(zinc-manganesedrybattery),最簡單的識別方法:電池皮上型號為R6+后綴(五號)/R03+后綴(七號),就是此類電池,后綴S表示普通,P表示高功率,C表示高容量等等。碳性電池放電功率很低,放電容量也很拙計,所以只適合用于低耗電電器,如鐘表、遙控器等。另外,碳性電池的負極就是電池外殼,放電完畢后常常由于外殼破裂而發生電解液泄露,損壞用電設備。最大的優點是價錢便宜,市面上單價常常低于一元,甚至有低于5角的(當然質量就呵呵了)。
二、堿性電池
碳性和堿性電池的漏液問題一直是消費者頭疼的問題。碳性電池自不必說,用放電過程不斷消耗的負極鋅兼做外殼,就決定了放電后期外殼很可能破裂漏液,畢竟反應嘛,不一定那么均勻的發生。
雖然堿性電池采用了密封的電池結構,但是堿液有個特點,叫做浸潤性,對金屬表面吸附能力特強。這造成所謂爬堿現象。在家也能做做模擬實驗,找個不銹鋼筷子之類的,垂直插入較濃的純堿水溶液。結果純堿固體會沿著金屬筷子一路向上爬。這個現象實際上是由于吸附在金屬表面,處于液面以上的純堿溶液水分蒸發造成濃度梯度,而使下面的純堿溶液被吸上來蒸發掉。這在堿性電池里頭也時有發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的電池漏液現象,漏液并不可怕,重要是腐蝕到昂貴的用電器。電解液泄漏,如下圖
此外,堿性電池過度放電下負極出現氫氣,電池內壓升高,為了防止電池爆炸,位于負極泄壓閥會打開,排氣同時當然也就漏液了。電池漏液是件喜聞樂見又無比蛋疼的事。輕則腐蝕電極影響接觸,重則腐蝕電路板昂貴用電器報廢。所以,一直以來,電池的一個重要的改進目標就是沒有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