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22次 | 2018年07月11日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還可以走好遠
圍繞新能源汽車的討論從未淡出公眾視野,近日,隨著相關市場展望數據的發布,新能源汽車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此外,稍早前特斯拉汽車在上海設廠的消息更為此輪新能源汽車關注增添了一把“助燃劑”。
先是國際能源署(IEA)在5月底的最新報告中預計,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在2017年創紀錄,達到310萬輛,同比增幅57%。IEA還預計,在2030年之前,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進一步增加至2150萬輛,這意味著,銷量的年均增速將高達24%。從市場份額來看,在2030年前,全球所有銷售出去的新車中,將有30%是電動汽車。分國家來看,中國將是全世界最龐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去年其在全球的份額占到了40%,美國緊隨其后。
隨后,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在6月初發布了一系列報告,分析了我國狹義乘用車市場的銷售情況。其中指出,今年1—5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累計銷量27.5萬臺,同比增長147.0%。新能源成為拉動車市增量核心動力,相比之下5月傳統燃油車零售增速僅0.5%。
6月8日,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我們非常歡迎特斯拉能夠在中國順利建廠。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結合此前特斯拉在其全球股東大會上披露的將在上海建設除美國外的首個工廠計劃,特斯拉上海建廠的消息已然做實。其中,不僅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歡迎態度,更凸顯了特斯拉認準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的長遠決策。
筆者以為,對于以上一系列圍繞新能源汽車發生的事件,溯源其發生的根源最終還是要落地于我國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支持、鼓勵政策,以及中國市場當前表現出的對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日益高漲。有了“政策+市場”的加持,難怪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表現獲得并成為國際機構和大型車企的一致認可和選擇。
在筆者看來,政策鼓勵、市場認可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擁有光明發展前景的前提和基礎性條件,但確保市場前景長久可持續,并真正在產銷規模上不斷沖高,最終還是需要市場的檢驗,即消費者真正認可新能源汽車產品。這其中,一大批擁有彎道超車躊躇滿志的中國車企必須堅持練好內功,否則,隨著諸如特斯拉等大型國際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入駐,勢必掀起對乘用車市場的重新洗牌,如果國內新能源車企仍滿足于騙取補貼政策的“小伎倆”,洗牌后的乘用車市場將難有它們一席之地。
不可否認,由于客觀的環境壓力倒逼,也因社會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高度熱情所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路徑是適度超前的,即政府公務車、公共交通和民用三方面在共同發力,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事實更需要盡快形成產業自主發展的長期動力,其中技術不斷進步對于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言必不可少。
實現技術進步,提升競爭力,正是跨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比如,要通過提升并突破核心技術,解決新能源汽車高昂維修和養護成本、電池穩定性和耐久性,以及續航里程和充電設施的建設等一系列阻礙和難題。畢竟,新能源汽車市場尋求長遠可持續發展,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著手解決,這些都需要依靠技術的不斷創新加以應對和克服,才能實現一系列宏偉目標以及兌現新能源汽車發展兼顧產業進步和生態環保的雙重重任。
上一篇:鋰電池行業發展前景可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