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38次 | 2021年08月21日
整治廢舊鉛酸蓄電池流入黑市 要發力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種政策措施規范鉛酸電池加工及回收工作,但調研發現,加工和回收中的污染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在回收環節,一邊是正規再生鉛公司普遍“吃不飽”,另一邊是大量廢舊電池流入“黑市”。
前幾年,“血鉛”超標事件頻發,嚴重影響受害者身體健康,引起國家高度重視。2012年五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蓄電池行業準入條件》,對電池加工行業加以規范,淘汰了一批小規模、技術差的作坊式公司,鞏固了一批技術高、設備先進的加工公司,這些對防范“血鉛”超標事件發生起到了積極用途。
然而,防范電池污染,管住加工行業只管住了污染源的“前頭”,并沒有管住電池用完的“后頭”。管住“后頭”更為緊要,因為電池使用涉及的面廣點多,且極其分散,聚集回收難度頗高,極易造成污染。像使用完的家庭常用干電池,單獨收集曾一度成風,如今很少能看到回收箱。而被列為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鉛酸蓄電池,在各類散亂的汽車修理廠胡亂堆放、隨意丟棄、不按國家規定解決的現象極為常見,埋下污染隱患,危害更大。
長期以來,我國還未建立廢舊鉛酸蓄電池完善的回收體系,大部分流入非法的小作坊進行簡單拆解,酸液筆直傾倒,對人體和生態環境造成損害。2017年六月,江蘇南通破獲5起非法傾倒廢舊鉛酸電池廢液的環境;2018年一月,山西打掉一個廢舊鉛酸電池拆解、熔煉等“一條龍”犯罪團伙。數據則顯示,“在我國每年出現的330萬噸廢舊鉛酸電池中,正規回收的比例不到30%”。就是在城市化程度頗高的北京,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也不理想,《北京日報》就報道,“惟有1%的廢鉛酸蓄電池進入了正規回收渠道”,相當一部分進入“黑市”。
為甚么會造成這種現象?一是正規回收解決公司加工成本高,而非法“小作坊”靠一把斧、一個爐子就夠了,幾乎零成本,正規公司搶不過“黑作坊”。二是廢舊鉛酸電池使用面廣量大,相關部門單打獨斗抓監管,沒有形成合力。結果導致,廢舊鉛酸電池回收范疇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要怎么樣改變流入“黑市”的局面?2016年十二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工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辦法》,對鉛酸電池等4類產品執行加工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引導加工公司建立產品追溯系統,支持采用“以舊換新”等方式提高回收率。但是,這僅僅是個引導性的辦法而已,能否完全執行有賴于公司的社會責任,真正實現尚有不小難度。在筆者看來,有關部門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點,增強鉛酸電池等危險廢物回收解決的立法研究,不妨出臺相應的法律規范。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可以說在危險廢物監管上走在了前列,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法律管長遠管根本,盡快出臺相應法律制度,明天會更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