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63次 | 2021年09月26日
廢舊蓄電池 高新技術使其獲"重生"
有關一塊廢舊鉛酸蓄電池,一般有三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隨意丟棄。這將污染土地和水源,一旦鉛通過水源或者食物進入人體,就可能造成人神經系統破壞、智商降低、貧血、肌肉及關節疼痛等。
第二種,野蠻拆解。在國內一些高價回收廢舊蓄電池的小作坊,土法粗放冶煉,硫酸隨意丟棄,鉛板被扔進熔爐大火焚燒,黑灰四處彌散。
我們選擇了第三種。在天能集團的再生回收車間,董事局主席張天任告訴記者。
一塊近10斤重的廢舊鉛酸蓄電池,被投入天能的再生鉛回收設備。經過多道工序,6斤多再生鉛、1斤多硫酸鈉、0.6斤聚丙烯塑料脫胎而出,全部可以用于生產新的蓄電池。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簡單來說,這條再生鉛回收生產線幾乎把廢舊電池吃干榨盡,讓它煥發二次青春。
通過這條循環產業鏈,天能每年可以無害化回收處理15萬噸廢舊電池,出現10萬噸再生鉛及數萬噸副產品。
積極善后:廢舊電池無害化處理,公司從城市礦山中受益
大街小巷的電動自行車,每11.5年就要更換一次電池。
飛馳而過的汽車,使用的鉛酸蓄電池,每23年也要更換。
當一塊蓄電池壽終正寢了,善后的事誰來管?
問題被拋給了整個蓄電池行業,天能集團也不例外。
這個行業,是很多人眼中再傳統不過的低端產業,污染高、能耗高,收益卻不那么高。
根據我國電池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今年1六月,全國電池行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上升13.16%。其中五月份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上升7.71%,六月份同比上升27.26%。
而置身于天能集團位于浙江長興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固有的印象被一組數字顛覆了
2012年天能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79.45億多元,比上年翻一番還要多;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上升高達80%以上。眼下7、八月份正是銷售旺季,各條生產線開足馬力,來自國外的訂單也滿滿地排到好幾個月之后。
紅火的銷售數字,印證了公司綠色發展的行之有效。
從廢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鉛,不要像原生鉛那樣采礦、選礦,能耗僅為原生鉛消耗的25.1%。對廢舊電池的無害化處理,使天能發掘了一座巨大的城市礦山。再生鉛生產成本比原生鉛降低38%,目前公司自產的電池大部分可以回收再生,能從中受益不少。
加大科技投入:全產業鏈節能環保,高新技術作后盾
一車車從全國各地回收來的廢棄蓄電池,被運至天能的再生鉛回收生產線獲得重生。而另一邊,在天能的電池裝配車間,又是一番景象。
3000多平方米的車間,6條全自動電池生產線一一排開,現場只見到幾名操作工人。當天室外最高溫度有39攝氏度,靠近生產線卻一點不覺得煙塵繚繞、炙熱難熬。
讓人聞之色變的鉛酸蓄電池污染,最可能發生在生產、回收兩個環節。而公司想要全產業鏈節能環保,就得有高科技作后盾。
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我們‘不惜工本’。張天任說,天能集團每年雷打不動地拿出銷售收入3%以上的費用,作為科技創新研發專項資金;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每年都在上升,2010年為3.1%,2011年為3.7%,2012年達到4.2%?,F在,集團銷售收入的45%以上都來自新產品的貢獻。
十幾年前,城市里開始滿街跑電動自行車時,天能集團率先研發全密閉、免維護的新型電動自行車蓄電池,打破國外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
公司日子好過、銷售不愁,還要不要繼續大投入地搞創新?
當時公司決策層也有不同聲音:創新風險大,而且現有的生產線投入不菲、放棄可惜。董事局專門請來院士專家講課,講綠色新能源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最終,公司上下形成共識:即使伴有風險,但這樣的持續創新,值!
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著眼廢舊電池生態化回收再利用,天能就這樣一步步做長了循環經濟的產業鏈。
重視產品研發:每年都推出10項以上專利新產品,走俏市場
我國電池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天能的電動自行車動力鋰離子電池持續16年銷量全國第一。
在傳統的蓄電池行業,天能的第一把交椅為何能坐這么久?
生產一代,研發一代,腦子里再儲藏一代,產品研發三代同堂。張天任道出秘訣。
現在,天能集團每年都推出10項以上專利新產品。像鋰離子動力鋰離子電池,以往只有國外幾家公司能小批量生產,天能新型動力研發中心自行研發出鋰離子動力鋰離子電池后,價格要比進口產品低20%多。技術人員介紹說,和同等容量的鉛酸動力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離子動力鋰離子電池重量輕了3/4、體積小了1/3,續駛里程卻能長50%,使用壽命新增2至3倍。這樣技術高端的新東西,市場上很受歡迎。今年,天能的鋰離子動力鋰離子電池一直是滿負荷生產,國外訂單也上升迅速。
即使像傳統的鉛酸蓄電池產品這樣的老樹,也在不斷創新改進、萌發新芽。像新開發的卷繞式電池,體積小、能量高,一改以往鉛酸蓄電池的笨重外形;通過技術提升,用硅膠等固體材質作為電解質,解決了原來使用硫酸時跑冒滴漏的問題。
眼下,天能又將創新突破聚焦在電動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領域。都說電動汽車好,為何形成產業化難?電池續駛里程短、充電時間長、充電網點少,是制約瓶頸。張天任認為,這恰恰給了天能新的創新空間、發展空間。
天能研發的最新一代稀土硅膠電池,正是針對這些瓶頸問題。這種新型電池充一次電,汽車可以持續行駛120公里。目前已具備年產12萬只的產量。
生產蓄電池在很多人看來是最傳統的產業,但像這樣的傳統產業努力向前跨出半步,也能‘跨’進新能源、新興產業的廣闊天地。張天任說,天能跨出這樣的步子,依靠的是節能環保、科技創新能力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