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480次 | 2021年12月03日
第三季度動力鋰電池資本市場風起云涌
2017年第三季度,國內共有33項涉及動力鋰離子電池的投資擴產項目,總計投資金額超過726億元,最高單項投資金額達到195億元。
據筆者整理33個電池投資擴產項目中,涉及燃料動力鋰電池2項,涉及兼并購事宜7項,涉及新能源汽車總成生產的項目共有4項,20項與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增資擴產有關。通過對第三季度國內32起電池投資擴產項目的分析,以下幾點特點尤為明顯:
一是國內鋰電行業投資依舊火熱,資本跨界趨于理性。受政策變動影響國內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市場收益有所下降,盡管如此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依然是當下收益較為可觀的投資藍海。從第三季度鋰離子電池的投資趨勢上分析來看,有了投資鋰電版塊折戟沉沙的前車之鑒,大額資金投資更加趨于理性,如金沙江創投、尤夫股份和駱駝股份收購尼桑電池,表現出國內資本有關鋰電版塊的投資方法更加靈活和成熟,也從側面反映出資本難以尋找“鋰電良標”的窘境。第三季度國內鋰電投資過熱有所暴露,從多起資金跨界收購鋰電公司未果的案例來看,資本有關鋰電版塊的熱衷趨于理性。
二是公司自發擴產積極,國內動力鋰離子電池業趨于規范。國內新能源汽車業的發展對動力鋰離子電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夠滿足車企裝配要的產量以及產品質量成為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要解決的問題。去年國家提出“8GWh”門檻的政策風向,業內公司反映不一,而從今年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的擴產熱潮上來看,國家政策有關行業發展出現了一定影響。但從第三季度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的投資反映來看,公司擴產從市場角度出發的意圖更為明顯。近日,國家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某行業會議上表示,考慮不再通過《規范條件》的方式對動力公司生產條件和能力提出具體要求。動力鋰離子電池業擴產將擺脫產量等因素限制,更多從實際出發。
三是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資金壓力巨大,產業資本升級加劇。車企同電池公司結算賬期較長,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在資金周轉上存在很大的壓力。為實現公司的既定目標,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要想方設法沖破資金壁壘,如天津力神公布增資項目擬募資不低于16億元,將用于蘇州華東基地、青島項目、天津項目等的建設資金及補充流動資金;億緯鋰能擬公開發行可轉債,總額不超8億元,其中6.5億元用于高性能鋰離子動力鋰離子電池二期項目,1.5億元償還銀行貸款。面對與日俱增的資金壓力,不少公司開始在上做文章,如多氟多出資1.25億成立新能源公司并購資金;堅瑞沃能擬投資20億成立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雄韜股份不超過3億設立投資子公司等,表明國內鋰電業,在公司的實行“自我救贖”的同時,產業資本升級加劇。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筆者分析,國內補貼政策逐步退坡,但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的勢頭依然強勁。面對未知的風險不少資金選擇撤出,但從2018年四月即將執行的“雙積分”政策、國內燃油車禁售的目標等來看,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堅定,動力鋰離子電池業前途光明。從第三季度電池增資擴產信息上來分析,依然有不少實力雄厚的資本看好動力鋰離子電池業的光明前途。第三季度動力鋰離子電池業資金流數額依然龐大,增資擴產項目數量繁多,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依舊保持著良好的經濟活力。
另一方面在國家補貼政策退坡的大環境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受到政策調節影響逐步弱化,市場調節影響正在加大。比較前三季度國內電池增資擴產項目,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和投資者的行為表現的更加理性。受市場調節的影響,公司將更多考慮到自身的發展問題,公司“貪多嚼不爛”擴產布局明顯減少,與此同時公司站在市場的角度進行“取長補短”的聯合案例新增,如比亞迪和國軒高科聯合,加強對三元材料的布局。政策退坡帶來的產業危機,迫使公司重新用市場的眼光審視自己,有關產業長遠的發展來說大有裨益。在市場調節的用途下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像是出巢的雛鳥,不再“嗷嗷待哺”,而是嘗試自己尋找“食物”。公司通過更加靈活的資金策略募集發展所要的資金,投資者也采取更為穩妥的投資策略參與到動力鋰離子電池業的發展之中,動力鋰離子電池業在市場的介入下正在趨于規范,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正在擺脫補貼政策出現的副用途。
上一篇:水基鋰離子電池走向實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