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137次 | 2018年08月19日
東岳集團燃料電池膜即將實現產業化實現質的飛躍
在政策支持下,隨著相關技術發展,氫燃料電池商業化進程加快,相關產業迅速崛起。東岳集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7月消息顯示,東岳集團成功開發出三種新樣品送至AFCC進行性能評價,且東岳氫能膜已經進入了批量化試產階段,此外公司成功研發涂料級ETFE樹脂,形成牌號DS4051、DS4051的靜電噴涂涂料產品。據了解,氫能膜是東岳集團繼氯堿離子膜之后又一次技術進展,在最近的測試中創造了6000小時壽命的成績。
另值得一提的是,20億元的東岳集團氫能研發中心和千平方米氫能膜材料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這標志著東岳集團燃料電池膜這一重大科研成果即將實現產業化,實現質的飛躍。
自主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氯堿離子膜是交換膜燃料電池和氯堿工業最核心的技術材料。而東岳集團(HK0189)主要從事氟硅材料產業,在新型環保制冷劑、氟硅高新材料、氯堿離子膜等方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國產化替代,是國家863計劃和國家重點火炬計劃項目實施基地。不過,在其自主研發氯堿離子膜之初,主要用于氯堿工業。
2003年7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工學院張永明博士在聽過東岳集團前總裁劉傳奇的報告后,電話告知對方自己想與東岳合作搞離子膜研發。
令他沒有想到是,第二天,東岳集團董事長張建宏就安排劉傳奇總裁和分管科研的副總裁張恒趕到了上海。他們熱情邀請張永明去東岳集團搞離子膜研發和產業化。雙方接觸20多天后,便達成合作共識,張永明正式到東岳投入了離子膜研發。
東岳集團研發出氯堿離子膜之前,中國長期科研攻關沒有成功,該材料研發技術一直被美國和日本壟斷了幾十年之久。原化工部副部長、前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勇武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闡述氯堿離子膜:“氯堿離子膜是一個國家級難題,曾被列為化工部十大科技難題之首,從七五開始,列入三個五年計劃開展攻關,沒有攻下來,后來試圖買外國技術,也沒有成功。”
因此,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國家級難題能被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攻關成功,一路走來,東岳集團在離子膜研發路上飽受質疑,從科研人員到集團董事長都承受著巨大壓力。
到2008年3月的一個早晨,做實驗一夜未睡的張永明走進張建宏的辦公室,絕望地說:“董事長,已經一個月沒有任何進展了,感覺做不下去了。”張建宏回復他:“放手去做,做成了算你的,做不成算我和東岳的。”東岳集團離子膜研發項目就這樣一次次在失敗中堅持。
歷經8年科研攻關,2010年6月30日,山東東岳集團100%國產化的氯堿離子膜,在萬噸級氯堿裝置上一次通電成功,打破了美國、日本長期對該項技術的壟斷。而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交換膜燃料電池用氯堿離子膜也在東岳集團問世。
談起東岳集團離子膜的發展之路,集團董事長張建宏感觸道“國外企業是不會把核心技術賣給我們的,國內企業要想領先世界,就必須靠自主創新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
與國際知名車企聯合科研攻關
東岳集團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膜能夠在性能和壽命上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與國際車企聯合科研攻關不無關系。
資料顯示,2012年,東岳集團燃料電池膜樣品性能在奔馳福特公司的全球篩選中勝出,雙方合作進行量產氫燃料電池車的穩定性、適應性和經濟性科研攻關。
2013年11月,東岳集團與AFCC(戴姆勒-奔馳和福特公司合資建立的AFCC公司)簽約公司簽署《聯合開發協議》,內容不僅包括燃料電池膜的性能和壽命提高,還將開發新的膜電極用離聚物,研究的目標是在確保現有燃料電池膜批量供膜樣品基礎上,合作研制下一代高性能低成本燃料電池膜和催化層。
在2014年,東岳燃料電池膜僅800小時壽命;2015年東岳用一年時間完成了新生產線設計和安裝,膜壽命達到2000小時;2016年,東岳膜DF260達到燃料電池汽車膜的要求,在戴姆勒奔馳公司的壽命加速測試中成功突破6000個小時,將用于奔馳、福特等公司第一批量產燃料電池車。
2017年,東岳集團投資創建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氫能材料、制氫膜材料、鋰電池材料、包裝材料及含氟聚合物纖維材料業務。
2018年7月消息,東岳集團成功開發出三種新樣品送至AFCC進行性能評價,且東岳氫能膜已經進入了批量化試產階段,此外公司成功研發涂料級ETFE樹脂,形成牌號DS4051、DS4051的靜電噴涂涂料產品。
據了解,氫能膜是東岳集團繼氯堿離子膜之后又一次技術進展,在最近的測試中創造了6000小時壽命的成績。
與此同時,投資20億元的東岳集團氫能研發中心和千平方米氫能膜材料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這標志著燃料電池膜這一重大科研成果即將實現產業化。
上一篇:豐田氫燃料電池汽車投資設計低成本
下一篇:氫燃料電池車商用化面臨“三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