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3029次 | 2018年08月13日
新能源汽車企業、地方、國家三級平臺監管要求解讀
日前,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的“2017年第五屆國際電動汽車及關鍵部件測評研討會”在江蘇常州召開。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后劉鵬就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體系的要求、各級平臺的建設方案以及國家平臺的工作任務、針對監管體系要求和工作任務,GB/T32960的測試要求三方面進行了介紹。
一、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體系要求
從整個新能源汽車的國家監管體系的任務來說,明確企業是第一責任主體的多級監管體系。在這個體系里面,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它的第一的責任主體是企業,意味著它的第一數據發送地是車企的企業平臺,并轉發上級公共平臺;基于此要求之后,地方平臺定位對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做實時的數據監管,主要責任是監管,是督促生產企業是否對安全監控進行落實。
從國家平臺角度,除了對公共領域之外,還要對其他領域做全方位的監管。一方面,企業平臺是否把安全監管做到位;另一方面,針對于地方平臺,在運行過程當中是否落實本地運行車輛的監管,主要是在安全的技術落實等方面是否做到相關的監管實施。為安全監管的實施,從國家的平臺的責任來說就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能力驗證,車載終端要滿足國標的要求,才能真正的把整個監管體系執行;也就意味著從車企到政府都按照該國標完全執行并貫通,而且在377號文件中明確要求,各個地方是不允許在現有的國標基礎上,做任何的數據上的一些拓展。實際上對于所有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消息,企業可以針對于全國以及各地方的統一技術要求,減少后續對接等等方面的成本控制問題。第二方面是數據的抽查,主要在于車輛數據,企業以及地方平臺數據進行抽檢。最后是從整個政府的層面就安全問題、補貼問題以及在運行過程的效益監管。
國家平臺功能要求主要是四塊內容:
1、安全和質量的監測2、數據的信息服務3、車輛數據的統計以及給政府的政策支持4、數據對接測試的能力驗證。
從車輛的安全監管來說,標準里也明確規定了有61項加12項;正常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只要求左邊的61項,右下角這個是在車輛出現故障之后,能夠把車輛更詳細的數據進行監測,進行故障數據的回溯,來便于故障之后的技術數據分析。在整個標準體系過程當中的,各個企業所監控的數據量比現在國標要求的數量要多。
1、企業必須有相關的平臺,跟公共管理平臺做相應的對接,來保障三級監管體系具備很完整的數據鏈。
2、所有的車載終端在2017年的1月1號之后必須作為車輛的標配件。在現在的安全監管基礎之上,如果是從企業層面做更多的數據支撐,可以把整車、平臺之間相關的技術服務做一些融合,綜合功能的終端產品在整個監管體系里面是完全可以認可。
對于企業平臺功能要求來說,要求更多一點,需從車輛的生產、管理一直到銷售到運營,以及到最后的電池、車輛的報廢和回收,是要求全壽命的跟蹤和管理,其中還包括后續的電池梯次利用等等,能夠在整個生態鏈環境當中真正發揮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的技術優勢。所以,從整個監管體系,它的平臺只是技術的載體,更多的是在基于平臺技術手段之上的完整的管理體系。
二、平臺建設方案和要求
平臺的功能,從數據的統一采集接口,第三方接口;在接入之后,主要是數據的存儲和應用,它核心是在電池的技術狀態,車輛的運行技術狀態以及在運行過程中的管理,特別是從故障的管理這一塊的有明確的規定,其他的實際上是整個運行過程監管。除了這些安全管理和運行統計相關的之外,可以做一些拓展的技術服務。現在,國家平臺在完成數據逐步融合之后,真的是希望把這些數據拿出來共享,給整個行業來做一些基礎的數據支撐,真正通過數據來支撐于我們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來推動行業的進步。
國家平臺的建設技術基礎源于北理工建設的北京市監管平臺,再次基礎上做了技術升級和應用拓展。該平臺從11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運行了6年的時間,而且過程當中經過了三輪的技術體系架構的改善,從車輛數據源和功能,最早是做數據的匯聚收集為主,這個工作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實際上在后續逐步驗證過程當中,他的吞吐量問題、數據挖掘問題逐步顯現,那就逼著企業平臺,包括國家平臺、地方平臺也好,一定是采用分布式的架構體系去完成相關采集、應用、數據挖掘等一些技術工作。所以,現在國家平臺在三輪的技術體系架構調整之后,在服務能力方面大幅提升,已經達到了500萬輛的技術水平。
國家平臺功能介紹:
1、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的數據匯聚以及分析
包括全國車輛的接入情況,各個車型的分類情況,所有車輛的不同類型、不同企業在不同地方所運行的情況給大家做展示。
2、數據的開放和共享。
數據的開放共享實際上是不完全的共享,因為所有的數據所有權問題,所以如何去用?可能在后面也需要大家一起探討如何界定有限范圍內的數據共享,真正是把拋開企業的相關機密之外,能夠從宏觀層面給大家做一些包括技術的評估,包括在車聯網的應用過程當中是否能以國家平臺現有的大架構為基礎,逐步去拓展它相關的一些應用場景以及它的應用領域,不僅僅是車輛技術本身的領域,比如涉及到一些保險行業,包括說現在比較流行的共享租賃等等,從各個行業都能夠有非常好的數據支撐服務。
3、GB/T32960的符合性測試。
從北理工來說,開展符合性測試工作的時候,一直遵循的原則就是盡量能夠遠程的測試,來保證整個測試過程中的節約性,同時給企業帶來一些便利。所以在整個系統的架構里面基本上都是以在線預約,遠程測試的模式。如何去實現遠程的測試?我們也開發了自動化測試后臺,以及前端的智能化測試APP。在測試過程當中只需要測試人員開著車、拿著手機,打開APP,按照APP所指示的步驟,逐步操作,最后測試完成,結束提交,這樣幾個層面來減少大家的交流成本。因為所有的車型在新的測試過程當中,它基本都是樣車,所有的車都拉到現場去做測試,其實成本和代價都相對比較高,按照APP方式測試,試驗場里面就可以把相關的一些工作能夠做到位。
從目前的測試結果來看,到4月25號,已經有239家整車企業平臺通過了平臺測試認證,通過的車型一共是2726個,車型數量是相對比較多的。
如何發揮數據平臺更大的一些優勢,第一個是從對于政府層面,它更多的是從安全、產業政策、節能環保等等領域去做統籌的規劃和管理。第二個是在從這個企業或者叫用戶層面,從公共領域包括商業服務,包括汽車的保險、金融等等方面來做一些技術的支撐。最后從用戶層面,他如何去把車的特別是公共領域的一些車的數據做開放和共享,也便于大家在公共服務出行過程當中能夠有非常好的公共領域車輛運行狀態的了解,也讓后面的一些出行更加便捷。
針對以上問題,國家平臺的后續工作主要包括,接入測試的管理,里程怎么去核算,這可能后面還是非常大的課題去研究。數據如何開放共享,大概在下周會發起全國的新能源汽車大數據聯盟,通過聯盟一種機制來把數據做共享和共用,能夠發揮各個行業包括各個車企的技術優勢,以及大家從不同的側面或者叫不同的角度,對數據分析和應用的需求,能夠充分的發揮和拓展數據在整個汽車行業的應用范圍。
三、國標的測試技術工作
車輛的測試有兩個層次的要求:第一是從車到國家平臺;第二個是車到企業平臺,轉發到國家平臺比較,即直連和轉發兩種測試,整個測試過程基本按照兩步完成。實際上測試的內容是完全一致,因為所遵循的標準內容是相同。
主要分3個階段:
綜合階段,包括它的車輛的登入和登出;核心報警測試,因為在標準里面有明確的規定,當出現三級故障之后,應該是把故障點前30秒、后30秒的相關數據以每一秒一幀的間隔進行數據上報,保證故障點前后能夠有完整的數據,支撐故障數據的追溯和技術分析;在其他時間也是為了節約流量等相關方面的綜合考慮,按照每30秒進行數據傳輸。
其他兩個階段就是在行駛測試、充電測試、以及滿電測試,主要是整車自身的技術狀態發生變化后其狀態標識是否滿足技術標準要求,因為這些也涉及到后面的統計和分析以及在充電運行等等過程節點的劃分。從數據整體校驗方面,主要檢測傳輸數據的內容格式、完整性、準確性、一致性和穩定性,這些是保障數據真實、有效、完整的核心,為故障的回溯和技術分析提供較為完整的數據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