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603次 | 2018年08月27日
電動汽車充電難該怎么辦?
充電難,一直是困擾廣大電動車主的現實問題,也是阻礙新能源車推廣和應用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我市下大力度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但部分車主依然面臨充電難的問題。相比汽油車,新能源車能源補給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新能源車充電難,到底難在哪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解決辦法?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新能源車主的煩惱
■老舊小區沒地方安“樁”
說起新能源車的好處,車主眾說不一:節能環保、不限號、經濟實惠……說起不好來,就集中在一個:“充電難”。
我市南開區王頂堤園蔭北里居民李先生也遇到了這個問題。出于對新能源車的種種向往,他在2017年10月21日花10多萬元買了一輛江淮IEV7S純電動轎車。“我家本來有輛汽油車,后來又買了新能源車。沒想到,充電難導致車買了不能用,成了擺設。”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跟很多新能源車主一樣,李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安裝個人充電樁,但當他去供電公司申請安裝時被告知,要有物業公司或居委會出具的固定車位產權或一年以上使用權證明才行。園蔭北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小區,沒有物業公司,也沒有固定車位。這可難壞了李先生。“居委會說沒有權力開這個證明。”
買車時4S店給了個16A的充電連車插頭,需要加裝電表。李先生家住七樓,是頂樓,電表裝在自家不現實。他跟一樓的鄰居溝通好,安裝在一樓樓道里,將來鄰居有買電動車的也可以用,但加裝電表也需要上述證明。去外面充電吧,可近一點兒的充電樁都存在各種不方便,好用點兒的南翠屏公園充電站,離家遠,還得花每度2.3元的電費和停車費,并且還得專門去充才行,無形中增加了充電成本。一來二去,李先生的新能源車成了擺設,他仍然開原來那輛汽油車。
去年12月,李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訴說了上述煩惱。當時,記者進行了走訪。在一個周末,李先生提了桶水正準備擦洗愛車,因為久置不用,車身落了一層塵土,李先生心痛不已。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個小區,發現李先生的車還停在那里,車上的塵土更厚了,還淋了幾泡鳥屎,前擋風玻璃上被人夾了小廣告。
■新小區也不能安充電樁
如果說李先生的煩惱是因為住在老舊小區。那么東麗區華明鎮居民侯先生就顯得有些“冤枉”。侯先生住在一個只有兩三年的新小區,有固定車位。但當他向物業申請配合安裝充電樁時,也遇到了麻煩。“小區物業說什么也不配合,偌大的車位,怎么就安不了一個小小充電樁?”
記者聯系了該小區物業公司。物業經理也是一肚子苦水:“開發商當初沒有預留接口,作為物業公司,我們沒有專業力量去幫個別業主接通充電設施,萬一電路出問題起了火,其他業主不答應,物業公司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充電難,難在哪?
1基礎設施不夠多
為了了解李先生的難處,記者從園蔭北里出發進行了一次體驗。出發前,先在手機上臨時下載了一個充電APP,搜索發現,距離李先生家最近的充電樁有3.9公里,位于和平區氣象臺路與同安道交口附近。記者隨即開啟導航駕車前往。因為目的地位于市中心,途中多有擁堵,比預定時間晚了十幾分鐘。
再看其他幾個充電樁,距離李先生均在4公里以上,有的在和平,有的在河西,路況都不是太好。
李先生認為,目前的充電基礎設施總數還是少,按照國家相關規劃,電動車充電樁,應該實現一車一樁。據了解,我市目前電動汽車保有量為9萬余輛,而公共充電樁只有11000多個,數量差距懸殊。“我看了新規劃,到2020年要實現0.9公里內就能找到充電樁,按那個目標計算,目前的充電樁數量還差得遠。”李先生說:“什么時候電動車充電能像汽油車加油那樣方便,電動車的普及才能夠真正實現。”
2選址不當布局不合理
在河西區綏江道田園商業廣場對面,有一組八個充電樁,全都安裝在人行道上,緊挨著盲道。人行道下,是一排機動車停車泊位。電動車停車充電,只能跟機動車搶泊位,但是這里的泊位很搶手,電動車就算肯花停車費,能搶到泊位的機會也不多。如果將電動車停在機動車泊位外,就是違法停車,會被貼罰單,就算電動車主冒著被貼罰單的風險將車停在泊位以外,充電線也不夠長。于是,不少車主同樣冒著被貼罰單的風險開上便道,占壓盲道充電,讓這里成為“問題”電樁。日前,記者再次到這里走訪時,看到一輛電動車倒著上了人行道,在一個充電樁前充電。車主為了充電,也是花樣百出了。
市發改委工業處處長趙建輝一直負責我市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建設工作,對于電動車充電難問題,他表示,“一個快充電樁,一天能充七八輛甚至十幾輛車,一輛上下班代步的電動車一周充一兩次電就夠了,從這個意義講,即便沒有一車一樁,以目前我市的公共充電樁總數來看,夠用了。但市中心建成區充電樁少又因布局或選址不合理造成部分閑置,也造成充電難。”
3充電樁管理不到位
去年12月,接到李先生反映后,記者便開始對充電樁的狀況進行調查。當時綏江道上的充電樁全都蓋滿塵土,且有不同程度損壞,顯然已經很長時間無人過問了。后來,本報對這處充電樁失于管理的情況進行了報道,所屬公司很重視,立即派人進行了維修。記者后來去回訪時看到,八個充電樁都能使用了。但是日前,記者再次去的時候,又看到有的充電樁被破壞,用來固定的鏈條被人扯斷,扔在地上。
幾次采訪,均未見這里有人值守,撥打充電樁上的客服電話,客服稱:“這里是特來電公司全國客服熱線,您的報修我們會記錄下來,轉給相關人員處理。”“你們沒有天津方面的維修人員嗎?可不可以讓天津方面的人來和我對接?”客服說:“不可以。”而在國家電網設置的津門湖快充站,記者就見到了專業值守人員,而這里的充電樁個個完好無損,連塵土都沒有。
作為天津充電樁行業的領軍企業,天創特來電公司目前在津投建約500個場站,充電終端6000多個,其中已運營場站383個,快充終端約1200個,慢充終端約3500個,僅次于國家電網,幾乎占據天津目前充電樁市場的半壁江山,在民企中,是“龍頭老大”。該公司負責人在回答該公司的管理問題時,只是粗線條地介紹,對于有多少員工從事一線運營維護這個問題,未直接作答。
國家目前倡導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給予一定補貼,像特來電這種民企,響應國家號召,投入大量資金在充電樁事業,值得肯定。但因為充電樁運營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再安排大量的人力維護,有點兒鞭長莫及。如何兩全,是擺在這些企業老總面前的課題。
4汽油車擠占充電車位
記者在氣象臺路與同安道交口附近看到,僅有的兩個公共充電樁位于氣象臺路邊的人行道上,緊鄰人行道是順行施劃的公眾停車公司的兩個路內泊位。
記者到訪時,兩個車位全都停有非電動汽車。記者問旁邊一位乘涼的大爺:“這兩個充電樁能充電嗎?”這位大爺反問:“這是充電樁嗎?沒見過有車在這充電。”記者找到停車管理員,問能不能幫忙調度,以便為電動車充電。這位管理員說:“我不管,人家停得好好的,我無權讓人家離開。”記者又問:“那什么時候這里沒有車,我再來。”管理員說:“什么時候都可能有車,這里的車位閑不住。”記者問:“夜里能不能充電?”管理員說:“夜里更不行了,這車位包月。”記者無奈地問:“那我的車想充電怎么辦?”管理員說:“你只能在旁邊等著,什么時候車位空下來,你什么時候充。”觀察發現,這里路窄車多,停車泊位又都被占著,根本沒有停車等候的空間。
電動車充電泊位被占,是城市的通病。記者在我市多個充電站都看到過這種現象,汽油車主有位就停,不管是不是電動車充電車位,這也是造成電動車充電難的原因之一。同時,公眾停車缺乏有效管理也助長了這一現象。
5意識有待提高
采訪中了解到,對于建設充電樁,人們的意識還遠遠不夠。比如在選址方面,中心城區本來沒有充電樁,現在要建充電樁站了,離居民樓近了,居民可能會有意見,什么噪聲大了、危害健康了等。記者在一家醫院看到,曾經宣傳的充電站悉數閑置,充電車位成了停車場。看車大爺小聲告訴記者說:“旁邊小區離得最近的居民樓里的人有意見了,說噪聲太大,影響居民休息。”
如果說居民有意見還可以理解,那么相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不愿意建充電樁,就有點“懶政”之嫌了。據介紹,為了鼓勵企事業單位自建充電樁以滿足本單位職工充電需要,去年底,我市出臺文件,規定企事業單位自建充電樁可列入財政預算,但是,響應者寥寥。分析原因,有的單位負責人認為新能源車是新事物,如何管理不清楚,萬一出什么問題還得擔責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侯先生的煩惱也比較有代表性。物業公司不配合,一方面是開發商沒給打下好基礎,再安充電設施,需要大量投入,由誰來出這筆錢?此外,物業公司傳統業務里,沒有安裝充電設施這一項,技術人才儲備不足,如果安裝,勢必產生高額工費,即便花了高額工費,質量如何保證?都是擺在物業企業負責人面前的現實問題。
破題
多方面入手讓充電不再難
天津是全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首批試點城市,按照近日印發實施的《天津市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市將建設各類充電樁超過9.2萬個,力爭達到15萬個,滿足約16萬輛車的新增充電需求。其中,大約1.5萬個用來適應公交、環衛、物流、郵政快遞等專用車輛需求,有5.8萬個為新建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用車、企業通勤客車和私人乘用車自用,公共充電樁約2萬個。如果目標得以實現,充電樁數量不足的問題可破解。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需要一套系統工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認為,相關部門應為充電樁站的安裝管理制定一整套規范,通過規范化管理,讓充電樁運營實現良性循環,在滿足車主充電需求的同時,讓充電設施運營企業獲得收益,回籠資金。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化解人們的疑慮。
對于單位自建充電樁部分,應該加大措施,可考慮通過獎懲來確保指標的實現。試想,如果單位都有了充電樁,人們把車開到單位就充電,下班再開回家,會大大節約社會資源,而一個慢充樁只需投資3000至5000元。
對于充電基礎設施行業企業,還要加強管理,通過企業自律、行業約束、職能部門監管、社會監督等層面促進該行業健康發展。采訪中,趙建輝透露,我市即將成立充電行業聯盟,實現行業自律和監督管理。
趙建輝介紹,未來新建樓宇項目都要預留電動車充電接口,業主可免于遭遇李先生、侯先生等人的煩惱。對于已建小區的物業企業,在法律層面上講,不能強迫其為業主安裝充電設施,但并非沒有可能。趙建輝前期接受采訪時提出過他們的“不成熟”想法,對于物業企業,可以讓利,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由政府出資為居民小區建公共充電樁,由物業公司管理,給物業公司一部分利潤,調動物業企業的積極性,解決居民充電難的問題。與此同時,流動充電樁、充電共享平臺也在搭建中。
記者發稿前得知,目前,這一“想法”正在積極落實中,相關部門也在進一步磋商,以期盡快出臺相關文件,屆時,新能源車主將不必發愁,車可以在物業人員的看護下在小區公共充電樁充電,效果更加理想。或者,可以通過共享平臺就近找一個閑置的充電樁或約一個流動充電樁上門來充電。
上一篇:為何純電動車要多繳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