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478次 | 2018年10月03日
為何大家都買比亞迪秦?
俗語云,平臺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高度,很榮幸,筆者能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工作。人到一定年齡,總需要一臺車作代步工具。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身份象征,或者是為生活的便利。筆者就是到了這個年紀。購車念頭是我們公司擴大生產需搬遷到離家更遠的地方而萌發的。
筆者對車研究不深,給筆者自己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堅決不買日系車。民族情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網上太多日系車不安全的議論(在此講的是國內日系車,日系車主不喜勿噴),例如鐵皮薄、缺少防撞梁等等。能自己打工負擔車款的人肯定上有老下有小,安全是筆者買車的第一考慮。眾多老司機給筆者建議“資金不富裕就首選合資車”。大眾?別克?福特?通用?筆者毫無概念。耗油也是筆者另一大考量。加上工作原因,此時新能源車已在心里占據了很大一塊地方。很多人對筆者這念頭給予鄙視,包括筆者身邊的同事。他們考慮的無非是新能源車技術不成熟。
新能源車可以粗略分為電機和電池包兩大塊。電機技術已經很成熟不需討論。電動車確是不如傳統車成熟,但傳統車經過了近兩百年發展歷程,您說它技術成熟了?那也是相對而言。而筆者自己就是參與電池包設計及制造的工作者,難道自己就沒有那么點自信?何況其他用戶!筆者的總經理講過一句話“電動汽車什么時候算是成功?說起來也簡單,那就是當人們愿意搶著去買的時候,就是成功。”在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相信所有人都為之震撼,難道我們還能說環境是政府考慮的事情嗎?國家已經大力支持這個行業,就是希望能為我們子孫留住一片藍天。
筆者當然不敢去考慮寶馬i3、i8或者特斯拉這種高大上的電動車。出于工作原因,筆者錯過兩次買電動車的機會,一次是江淮iEV三代,另一次是長安逸動純電動C206,由于公司層面引進,給予職工很大優惠,前者沒買是因當時父親病危,后者是優惠太厲害了,導致購買指標都輪不到筆者。后來筆者與同事川楊跑到惠州江北汽車城試駕了一下江淮iEV五代——完全模仿特斯拉電池包設計的車型。的確,五代車從續航里程到外觀內飾等相對三代、四代進步太多,這也折射出新能源車的進步神速。
此時恰逢惠州車展,我們在展會上看到了比亞迪秦,此前已經在網上看了許多關于秦的相關資訊。的確,秦的配置很高,當筆者坐在秦的駕駛位置上體驗一番并聽同事講解(川楊比筆者早半年訂下秦)下來之后再去體驗其他車時,一切都成浮云。出了車展大門之后,深深發現筆者已經被秦震撼了,被迷住了。同事川楊半年前已經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雖然很著迷,但筆者其實還在等,希望能有滿意的新能源車出來。比如廣汽的混合動力,北汽、長安或是江淮的新能源車。既然動了買車念頭,實際體驗秦之后,筆者發現筆者無法再等。為何不首先考慮買秦?購買秦值不值?
到后面才考慮秦,主要感覺秦用的是比亞迪自己的電池,而對用自己公司設計生產的電池包的那些汽車有一種背叛感。而值不值?網上很多人已經給了相當多的分析,配置參數羅列就太多筆者就不一一羅列。有人也質疑秦就是速銳之上加了個13度電池包,價值卻翻一倍。筆者在這就算一下電池包物理成本,按行業標準估計鐵鋰電池13度電池包成本約4萬,加上管理系統相關型式試驗等共5萬左右一個電池包。剩余就是電機、高科技電子人性化功能,如涉及安全性的ABS、esp、12個安全氣囊,連后防撞梁都是2.5mm厚度的鋼板,獨立傳感器胎壓監測等等,所有配置已經達到60萬以上的豪車級別。別忘了這是僅僅15萬就能到手的車。值不?答案是自己心中的一桿秤。
咱不拿純電動說事,純電動對用戶來說最好具備充電硬件設施,但目前充電站沒有加油站普及。那就拿混合動力說事,大多數混合動力都是增程式,即電和油是串聯,當電用完了之后用燃油發電推動汽車。這樣的好處是車身總重量不會變化太多,技術相對簡單。缺點是電出了問題即使有油也開不了車。而秦卻選用了油電并聯結構,即雙模。車重到了1.7噸,比其他常規車重了近400公斤。成本增加了不說,卻還能做到5.9s的百公里加速。這讓筆者感到意外。車身重固然會導致油耗增加,可秦百公里油耗僅僅是1.6L。而且車重,就是重心穩,試問哪一個豪車高速飛馳時車身穩定的其中一個原因不是車身重?
買車,僅次于買樓,需要一大筆錢,特別是筆者這樣的打工者。筆者到網上查看了很多購車攻略,原計劃今年9月左右再購,據說每年這個時期是購車淡季,能又更多優惠。但變化總比計劃快。惠州一共有三家比亞迪4s店,據筆者觀察三家側重銷售不同車型以免造成惡性競爭。
恰逢惠州金環怡比亞迪舉辦限時團購會,秦的優惠價格14.16萬(除商業險外,上牌強險等其他費用全包)。同時還有100元換取3年機油,價值3800元的購車禮券,前10名送洗車機等12重購車驚喜。如此豪禮如何能抗拒?筆者艱難搶到第四個購買的位置。比預期提前了近半年下了訂單。
目前秦還沒拿到手,更進一步的體驗只能等到拿車之后才能給大家一個真實評測。例如前面提到的電池包熱流場管理,熱管理是電池壽命的一個關鍵指標。曾見秦車主在海拉爾極寒之處測試秦的電池整整一冬天,零下15度運行充電絕無問題。依照筆者的認識,鐵鋰電池低溫性能不佳,但秦電池包能做這樣實屬難得,這還是電池包放在車后,離發動機等發熱器件距離較遠,汽車初啟動時電池溫升不可能靠發動機傳熱。
但筆者所處的惠州,夏天長期是36度左右,普通柏油路面溫度近65度,環境溫度都已經超出鋰電池正常工作范圍,更何況電池本身充放電是有溫升的。所以筆者更期待秦到來之后的高溫表現。筆者計劃在10月份左右駕車從惠州到廣西蒙山,試驗結果將陸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