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03次 | 2018年10月16日
斯拉最大競爭對手Lucid Motors正盤算著東山再起
曾被喻為是特斯拉最大競爭對手的Lucid Motors,如今正在盤算著東山再起。
9月17日,Lucid Motors宣布,與來自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資基金(下稱PIF)達成協議,經由PIF全資擁有的特殊機構戰略投資10億美元。“這是Lucid Air邁向量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Lucid Motors在對外發布的新聞稿中如此形容。
2016年Atieva正式更名為Lucid Motors,開始全面踏入造車領域。據悉,Atieva是由特斯拉副總裁謝家鵬 (Bernard Tse)和甲骨文高級總監溫世銘(Sam Weng)在2007年時創辦,成立初期主要為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制造電池包。
2012年,特斯拉的Model S的推出開始讓外界對新能源汽車這一新生事物投向大量的目光,隨后Model X、Model 3的陸續面世及熱銷,也鼓舞了越來越多汽車人開始投身到新能源造車的熱潮當中。2014年,Atieva在C輪融資之際,北汽集團與樂視分別以第一、第二大股東的身份進入公司,協助Atieva向新能源造車轉型。
然而,這三方合作最終并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結果,在更名之后的Lucid Motors,亦一度被造車所需的龐大資金所絆倒,直到如今PIF的入局。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擁有特斯拉5%股權的PIF,早前在馬斯克宣稱考慮將特斯拉私有化的進程中,曾被看做是可能性最大的投資者。然而,PIF最終還是把資金投向了特斯拉的競爭對手Lucid Motors。
盡管對于眼下仍未具有一款量產車型的Lucid Motors來說,要挑戰特斯拉似乎仍然是癡人說夢的話題,尤其是在越來越多新造車企業涌現的當下,Lucid Motors將面臨的是更加復雜且具挑戰的競爭環境。
特斯拉前競爭對手
在奔馳、寶馬以及奧迪等傳統豪華汽車制造商都紛紛踏入電動化大門之后,未來留給像特斯拉這類的汽車廠商還有多少機會,是目前業界熱議的話題之一。如今,同樣的問題也橫亙在Lucid Motors面前,這也是一家位于加州的新能源豪車制造商。
最近,Lucid Motors成功獲得PIF10億美元投資的新聞,再度讓其站在公眾的視野焦點之下。因為在業界看來,PIF原本是特斯拉私有化的關鍵投資者之一,但現在這家沙特阿拉伯的投資機構,卻毅然把籌碼押在了特斯拉的“前競爭對手”身上。
2007 年,因和馬斯克理念不合,謝家鵬博士與溫世銘帶領一批專家創建了 Atieva 公司,運用他們在特斯拉和甲骨文積累的電池管理系統及控制軟件的豐富經驗,去開發先進的高功率電池包。
資料顯示,Atieva的團隊基本都是由前特斯拉高管所組成。例如CTO皮特·羅林森(Peter Rawlinson)曾擔任Model S的研發工作,同時特斯拉前 CEO 馬丁·埃伯哈德(Martin Eberhard)也曾為 Atieva 出任顧問。此外,Atieva還拉攏了一大批曾在特斯拉、通用、大眾的研發專家前來擔任公司的工程師。直到2013年,已經發展成為電池包和動力系統的優質生廠商的Atieva開始把目光投向電動車的整車開發。
2016年10月,Atieva正式更名Lucid Motors并換上了全新的文字標識。隨后,Lucid Motors發布了旗下首款豪華電動四座轎車Lucid Air,起步價在獲得美國聯邦稅收減免之后約為52500美元。
在一大批前特斯拉高管的調校下,Lucid Air的各種性能自然劍指特斯拉而去。據悉,Lucid Air所用的電池能源密度比競爭對手更高,更可靠。基本款Air充電一次可以續航240英里(386公里),功率400馬力。未來還會推出續航400英里(643公里)、功率1000馬力的版本,并采用全驅系統。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Lucid Air目前僅接受加拿大以及美國消費者的預定,若其他國家消費者想要預定,則需要先排上其全球預約的名單。
按照計劃,Lucid準備在亞利桑那Casa Grande建造工廠,并于2019年開始生產汽車,第一階段需要投資2.4億美元,生產目標在8000–1萬輛。到了2022年,工廠將會聘請2000名員工,每年可以生產13萬輛汽車,屆時Lucid累計會向工廠投資7億美元。
Lucid新聞發言人Amanda Hundt表示,公司已經融過三次資,總額幾億美元,但后續工廠的建設以及新車上市等仍需要持續的投入。為此,PIF此時入局正好解決了Lucid的燃眉之急。然而根據PIF的要求,對Lucid Motors的第一筆投資為5億美元,其余資金將根據Lucid Motors的量產進度,分兩個階段注入。
中國身影
眼見特斯拉即將于2020年全面登陸中國市場,Lucid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全球時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截至時代周報記者發稿,Lucid銷售總監Doreen Allen未對公司未來會否考慮在中國市場設廠等問題作出回復,但可以確認的是,Lucid目前在中美兩地都擁有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早前Atieva在中國上海注冊的公司名字為捷源綠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法人代表為李紅光。而在Lucid的官網上顯示,李紅光是公司現任業務發展部副總裁。
同時,時代周報記者還發現,今年1月15日,Douglas John Coates與Douglas Allen Haslam成為了捷源綠能的董事及監事。這兩位也同時在Lucid分別擔任高級財務總監與人力資源副總裁。
雖然更名前的Atieva總部和主要研發中心位于美國硅谷,但公司目前在上海設有電池工廠,另外在臺灣設有研發中心。據系,Atieva早前的電池客戶包括廈門金龍等國內客車制造商。
2014年2月,北京汽車和樂視先后向Atieva進行了投資。彼時北汽集團以 1 億美元入股,占股 25.02%,隨后樂視也投資數千萬美元緊隨其后。據媒體當時報道,Atieva曾與北汽計劃合作推出一款與特斯拉 Model S 競爭的電動車。北汽負責代工生產和研發技術,Atieva 則負責電池組的開發。
“做電池管理系統起家的Atieva是當時北汽相中它的關鍵,因為北汽新能源當時的技術還不是很完善,它需要更好的電池管理系統將現有車輛的續航里程與電池穩定性提高。”有業內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與特斯拉簽約使用松下電池不一樣的是,Lucid所用的電芯化學材料都是與三星SDI合作開發的。
然而,該項合作最終還是胎死腹中。2016年,北汽集團以“戰略轉型”為由轉讓了全部股權,據悉這部分股權由樂視方面接受。此前,一位參與了雙方合作的北汽方面高管曾對媒體表示,北汽方面在收購后才發現,Lucid公司的產品和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于是最終選擇將股權轉讓。北汽集團方面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公司與Atieva之間的合作已經終止。
同時,Lucid與樂視之間的合作,也因樂視早前的債務危機等問題而被擱置。今年2月,賈躍亭在接受騰訊棱鏡采訪時表示,自己正計劃把手上Lucid的股份賣掉。“如果Lucid能賣掉,能賣個4億美元左右。”時代周報記者就目前Lucid是否仍與賈躍亭之間存在股權關系問題向Lucid問詢,但對方并沒有作出回復。
可以看到,Lucid如今所走的路線與賈躍亭的Faraday Future(下稱FF)異曲同工,如今FF91在恒大入股后即將于明年實現量產,而Lucid Air也計劃于明年走向消費者。然而,無論是特斯拉還是FF,現在都陸續在中國市場扎根,Lucid若要進軍中國市場,還需獲得生產資質等重重門檻的考驗。此外,有分析指出,在奔馳、奧迪等紛紛開始推出旗下首款豪華電動汽車之后,像Lucid這類新生的主打高端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未來的市場空間或將越來越窄。
上一篇:解讀奇瑞的二十年造車沉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