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42次 | 2018年11月16日
新廠展望,比亞迪能否迎來事業第二春?
據業內預計,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將從2018年開始爆發,當年即可達50億元的規模。且從今年的8月1日起,國家正式實施相關政策,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和溯源管理將有法可依。報廢潮來襲,加上政策的發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問題再次成為市場焦點。
無獨有偶,早在今年6月27日,比亞迪青海南川電池工廠正式下線,項目計劃2019年全部投產。且工廠產線全自動化,利用MES信息化系統讓每塊電池ID都可以智能溯源。比亞迪方面還表示,其公司已經建立了電池回收項目,并已做好業務脫離的打算。此般應和市場流向與政策發行的舉動,是先見之明還是歪打正著?在報廢浪潮中冒著風險斥巨資筑廠,比亞迪是自找死路還是再尋生機?
報廢浪潮、補貼滑坡,比亞迪遭兩面夾擊
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臺背景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在2009年開始進入發展軌道,2014年呈現質與量的突破,2017年產銷達到歷史新高,并且增長勢頭不減。與此同時,動力電池產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帶動下,產銷持續快速增長。而按照動力電池5-8年的期限推算,今年便是報廢浪潮的開端。
其中,受今年一系列政策發行的影響,汽車企業回收蓄電池責任加重、高能量續航的動力電池受到追捧,電池的回收和升級成了企業急需攻破的難題。與此同時,政策補貼滑坡不停,新能源企業失去了補貼的助力后在市場中愈發步履維艱。
一方面,因2018年國內新能源補貼政策持續退坡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在6月份的環比中出現了久違的下降態勢。北汽、奇瑞等品牌為了應對這一現狀,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策略,一些車型甚至使出“以價換量”來擺脫補貼滑坡的影響,但這種是“自掏腰包”之舉,終難逃汽車利潤大幅下滑的現實。
另一方面,政策推動動力電池升級,電池生產企業受上游增本與下游壓價的影響,利潤空間急速縮小。如,據寧德時代官方數據顯示,其動力電池銷售均價在2015年-2017年間總體呈下降趨勢,累計降幅高達38.26%。并且電池升級還給寧德帶來產能過剩的難題,從而增大企業運營風險。
而比亞迪作為一個新能源汽車制造與電池生產并駕齊驅的企業,更是慘遭雙向夾擊。近期,比亞迪公告稱,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今年1-3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降75.24%-91.75%,同比下降19.51%,預計企業新能源汽車業務整體盈利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在電池報廢浪潮的沖刷下,比亞迪內部技術捆綁的弊端顯得異常醒目,動力電池的自造自收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比亞迪的后續發展。
據GGII日前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統計》,去年10月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前十排行榜中,寧德以11996塊電池裝車的差量超越比亞迪成為了市場第一。寧德的趕超絕非偶然,電池自造自用模式已讓比亞迪在電池市場中失去競爭優勢。汽車市場新勢力不斷崛起,卻幾乎都要依靠第三方企業助力造車,比亞迪手握資本卻沒有及時開拓電池領域的疆土,造成潛在利益的損失,從而阻礙了企業的壯大。千里馬不跑不成千里名,比亞迪讓電池這匹駿馬得了飼料卻失了草原。
重壓下的反彈,比亞迪建智能大廠遭疑
受市場波動影響,新能源車企們紛紛尋求第三方電池廠商的幫助。比亞迪卻依舊走自立自強的道路,建立電池大廠自給自足。雖說比亞迪靠電池起家,基業龐大深厚,但在市場風波未定與企業遭受汽車補貼下滑、電池模式局限雙重壓力的情況下,卻還高調斥巨資建立智能化電池大廠,難免會讓人覺得它將要陷入自我供給的封閉圈,使企業無法打破模式困境。而面對市場大流變向,此舉給人的感覺無疑是在自找死路。
首先,銷量第一不代表盈利第一,比亞迪資金與技術遭質疑。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業務已經成為比亞迪重要收入和利潤來源。截止2017年,比亞迪已經三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但銷量第一不代表盈利第一,曾經的盈利來源變成了現在的盈利壓力。來自比亞迪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7.38億元,同期增長17.54%,實現凈利潤1.02億元,同比下降83.09%;同時公司預計上半年凈利潤為3億到5億,同比下降71%至83%。并且,比亞迪號稱這次下線的工廠建成后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其給企業帶來的資金壓力顯而易見。
另外,此次工廠的建立還涉及到從青海鹽湖中提取鋰資源的技術,用于生產具有廣闊前景的三元鋰電池,并且該類電池還會投入到企業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中。但比亞迪一向致力于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在三元鋰電池的技術運用上還不太成熟。外加其打造的是一個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大廠,更是需要大量的科學技術支撐。整體看來,建廠資金壓力大,涉及到的技術含量繁雜,比亞迪能否解決后續資金難題與滿足大量技術需求,還很讓人懷疑。
其次,實力難敵國內外巨頭,比亞迪市場局勢堪憂。比亞迪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能自造自收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在電池報廢浪潮來襲之時,加注電池的回收和升級業務也無可厚非。然而,內有活力正旺的電池回收巨頭格林美和寧德時代,外有早期特斯拉和松下合作的超級工廠,比亞迪的市場壓力可見一斑。在電池回收方面,比亞迪規模不及格林美和寧德,在三元鋰技術方面,比亞迪研發落后于特斯拉和日韓企。無論是在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還是在技術升級方面,比亞迪似乎都不占優勢,建立電池大廠就像是在作無用功一般。
在暗流涌動的電池市場中,比亞迪資金困難、技術成迷,市場局勢很是險峻,一步走錯就會失去陣地。就拿此時來說,在戰火告急時,比亞迪沒有拿槍沖鋒戰沙場,反而屯槍筑壘增防御,讓敵軍搶占了進攻的先機。可身為新能源汽車和電池市場元老級戰將的比亞迪真的會給敵軍可趁之機嗎?
新廠展望,比亞迪能否迎來事業第二春?
俗話說得好,姜還是老的辣,比亞迪伸閉目養神的同時,腳下其實已經注好力量,時機一到便會沖鋒向前。比亞迪青海南川電池工廠于2018年6月27日正式宣布下線,主要生產三元鋰電池,并且不是完全自供,而是根據市場需求靈活供應。預計2019年全部投產后,年產量可達24GWH,到了2020年動力電池總能將增至60GWH。按工廠的規模建設與企業合作來看,這些預期是可望的。明年全部投建后,青海南川電池工廠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動力電池工廠,外加青海豐富的鋰資源優勢,比亞迪有望掌握電池上中下游整條產業鏈優勢,在電池市場上迎來事業第二春。
一來,電池轉向三元鋰市場,助力新能源汽車業務。隨著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三元鋰電池憑借高能量密度、大倍率充電和低溫性能佳等優勢,迅速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寵兒。雖然目前三元鋰電池在安全與循環性能上還有所欠缺,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這些不足都在不斷改善。且從近期發行的新能源汽車政策來看,政策補貼對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三元鋰電池極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間,更是貼合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6月26日,比亞迪唐EV正式亮相,采用的就是三元鋰電池。
二來,電池產業鏈條升級釋放,順應未來智能產業發展。如今,比亞迪的動力電池“外賣”市場在一步一步打開中,而電池大廠的建設可為業務釋放提供很好的助力。據稱,此次電池工廠采用比亞迪全球首創的第六代動力電池產線,能大幅度提高電池生產的速率和質量,且產線配備的MES系統還可給每塊電池智能溯源。這樣一來,無論是用于內需還是外供,電池的質量都能得到監督保障,進而讓企業少一份后顧之憂。并且,此次產線的智能升級,不僅讓比亞迪順應了未來產業的智能化發展,還為其未來汽車的研發提供了科技支撐。
三來,心臟強化整體免疫力提高,有能力抵抗“明槍”和“暗箭”。造電池是比亞迪的老行當,雖說后面的盈利主體是旗下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但比亞迪的電池業務歷史悠久、功力深厚,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所在。比亞迪旗下的新能源、汽車、IT產品三大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企業內部制造的電池,電池的升級突破必將帶動延伸產品的變化,使企業得到多方位新發展。
就目前來看,智能大廠的建立,不僅強化了“心臟”,還將企業整體業務一并帶上。從源頭增大企業實力應對當前寧德、國軒高科和特斯拉等敵軍陣營,進一步強化企業競爭資本,讓企業在面對市場更迭變化時不受威脅。
大廠未成風暴已至,比亞迪必須楊帆破風
比亞迪作為新能源領域的巨頭企業,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浪潮的影響,一步走錯可能便是滿盤皆輸。投建智能電池大廠雖說加固了企業的市場份額,但市場發展瞬息萬變,比亞迪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范之心不可無。
一來,把政策補貼當扶貧而不是養老。過度依賴補貼的企業,一旦失去扶持,就會像紙老虎一般不堪一擊。故而,企業們應吸取新能源汽車在補貼上“恃寵而驕”以至于“一擊便倒”的教訓,把補貼當扶貧,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從而走向致富道路,而不是靠政策補貼喂養銷量,不顧企業長遠發展。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騙補”現象,就是企業“不斷奶”的最好例子。當前看來,低污染、高能量、高壽命的新能源汽車是政策與市場的長遠朝向。比亞迪轉向三元鋰電池,既能提升業務質量,又能得到市場助力,以后也可朝前繼續創新發展,研發更貼合市場發展趨勢的新產品。
二來,電池業務的脫離不要頭重腳輕。今年3月31日,比亞迪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比亞迪正在做動力電池業務剝離工作,預計四至五年后該企業的動力電池公司將會獨立上市。此后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比亞迪就與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協議,計劃聯合設立動力電池合資公司,在電池業務的釋放上邁出了很大一大步。但開頭越是快,后續越是要穩。比亞迪著手剝離電池業務后,便應考慮業務釋放對內部運營與外部合作造成的影響,處理好內需和外供的矛盾。并且,在加深企業合作的同時,也要保持住自身的市場中堅地位,通過強強聯合來提升企業實力,構建未來業務大網。開好頭、穩好身、收好尾,頭重腳有力,才能穩步先前。
總的看來,雖然比亞迪青海南川電池大廠的建立還處在市場觀望階段,但未來大廠建成便能拉動電池市場的整體水平,給國內企業提供一個巨人的肩膀,為未來的智能化大廠建設開個好頭。再者,動力電池關系到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性能,電池領域的突破性發展必能給新能源汽車帶來質的飛躍,比亞迪深耕電池的同時也給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助益。
無論是自找死路還是再尋生機,比亞迪作為國內的領頭企業之一,在面對即將爆發的電池報廢大浪潮時,不坐以待斃而是勇于突破,這種精神就值得學習。在前方道路迷霧重重的情況下,只有邁開腿往前走,才能脫離困境,迎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