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81次 | 2018年12月07日
博士后跨界推動鋰電池發展
劉兆平,1998年畢業于贛南師范學院。之后,相繼攻讀了山東大學的碩士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并開始了海外留學之旅,在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
在此期間,劉兆平對鋰電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充分的調研和準備之后,他選定了當時世界上最為熱門的兩個新材料———磷酸鐵鋰和石墨烯作為初始研究對象。但從來不懂鋰電池,只會做納米材料的他,該如何起步呢?納米材料與鋰電池的交叉融合為他的研究打開了思路。
2008年9月回國的劉兆平,握著200萬元“團隊行動計劃”啟動經費開始組建團隊和實驗室。
一開始,劉兆平想從基礎研究角度,來探尋磷酸鐵鋰和石墨烯的奧秘。然而,作為應用性很強的鋰電池,單純從事基礎研究顯然無法更快地打開局面。他開始考慮能否將磷酸鐵鋰和石墨烯做到產業化。
于是,劉兆平東奔西跑開始從企業招人,在研究所外租中試車間,傾盡全力謀劃建設了一條全電池實驗線。從納米材料到鋰電池的跨界轉型、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跨界發展過程中,劉兆平及其團隊面對了無數的困難與問題。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然而,他在堅持與努力中不斷前行,經過中試放大實驗和全面的測試評估后,不斷向外界展示技術,與投資者交流,推動相關技術轉移轉化。
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劉兆平團隊在鋰電池基礎研究和實驗室成果產業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先后承擔了高能量密度動力鋰電池材料技術和新一代鋰離子電池材料等項目,建成了電池材料中試實驗基地和動力鋰電池實驗線等大型研發平臺,承擔了若干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1年,劉兆平及其團隊研發的磷酸鐵鋰產業化技術以2500萬元的轉讓費轉移給企業。目前企業據此已經建成了千噸級生產線,產品已對外銷售。
2012年,石墨烯產業化技術以2億多元轉讓費轉移給企業,現已建成年產500噸的石墨烯生產線。
2015年底,在國家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政策措施的鼓勵下,劉兆平帶領團隊將正在研發的新一代動力鋰電池材料產業化技術轉移到新材料初創產業園平臺上,預期經過幾年努力,能夠為我國未來長續航電動汽車提供滿足要求的關鍵材料。此外,其團隊還發表了80余篇學術論文,申請了160余項發明專利。
歷經幾年的發展,劉兆平的動力鋰電池研究團隊發展迅速,從一個研究員到5人左右的科研小組,再到近30人的小團隊,直至現在100人的大型研發團隊,這是劉兆平拼搏奮斗多年的成果。
上一篇:到底哪種動力電池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