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21次 | 2019年01月17日
新能源車投資超2萬億 下一個風口會轉向哪?
“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累計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1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9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
面對汽車新四化所帶來的產業新機遇,無論在全球范圍還是中國本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金正進入與新能源汽車和全球出行產業相關的領域。
“資本的力量就是市場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資本的力量。”在1月13日下午舉行的全球出行產業投融資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趙昌文指出。
然而,擺在出行企業面前的,卻是資本遇冷、補貼滑坡的凜冽寒冬。在冷熱交替下,明確時代趨勢、判斷資本方向、積極應對是最為現實與緊迫的問題。
“新四化”拓寬變現渠道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投資熱,來自于全球范圍內為了應對環境問題,汽車從內燃機時代向電動化全面轉型。“我之所以投資蔚來,就是因為看到電動化是一個確定的趨勢,無非就是時間快點或者慢點。”中金啟云智能交通基金董事總經理易岐筠表示。
2015年世界氣候大會達成了《巴黎協定》,2016年聯合國提出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正式啟動。“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是未來現代能源的標準。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高效、可持續的能源系統進行轉型,是重要的時代命題。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呂本富認為,燃料時代要過去是最大的趨勢,由功能車進化到智能車將是革命性的變化,“智能汽車極大提高了汽車的技術密集度,和它交叉的學科領域和行業也會越來越多”。
智能汽車時代的到來,將會進一步重構原有的商業邏輯,汽車行業和移動生態系統同步發生變化,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也將會同步升級。
呂本富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商業邏輯大趨勢主要在三點:第一是操作系統,駕駛系統是必爭之地;第二是動力系統,從燃燒到用電的轉換已不可逆;第三是“代理+銷售+售后”的營銷模式轉向數字營銷。新能源汽車帶來的“規則再造”讓這三個方面成為投資人關注的重要趨勢。
商業模式上,汽車的新四化也讓產業邊界逐漸模糊。新能源汽車的投融資趨勢除了整車、零部件等傳統的環節的加熱,各交叉產業也獲得關注,新能源、新材料、上下游的服務業都成了產業鏈垂直細分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機構把功夫下在了多樣化設置與投資上,如北汽產投在新能源動力電池、智能駕駛、汽車網聯以及汽車電商、約車服務等后市場進行了積極的布局,以拓寬場景和變現渠道。
投資風口從2B轉向2C
未來出行成為汽車行業投資的方向,但資本是趨利的,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周期長、資產較重,資本的進入往往需要經過長期的市場判斷。
中國石化集團資本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生認為,一項新的業務之所以成功,始于科技,成于資本。他反對一些機構投資后很快就要上市變現的行為,相反,他要尋找的是“長坡厚雪”,讓投資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的同時,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越來越多的資本視線集中在出行,汽車廠商也紛紛加入出行服務領域,出行服務正成為新的利潤來源。吉利布局微公交和曹操專車,2018年上汽也投入到網約車行列推出享道出行,長安、一汽和東風汽車共同推出T3科技平臺公司提供出行服務。
中金啟云智能交通基金董事總經理易岐筠預計,保守估計到2035年,出行就會成為主流,它所獲取的利潤將會超過主機廠的利潤。他認為,自動駕駛來臨以后,傳統汽車的目標對象不再是針對一般的消費者,而是針對出行,將會出現完全重新定義的新產品。
然而目前出行服務商仍要面對巨大的挑戰,甚至處在連年虧損狀態。根據中金資本數據,目前國內某網約車平臺(電動車)單位里程成本中,司機工資高達70%。
因此,有觀點認為,L4級別自動駕駛的實現是出行服務市場迅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所以眼下來看,科技投入仍是出行行業領先的賽道。
技術是被公認符合“長坡厚雪”的領域,有顛覆性的技術能力和持久力的技術創新是“兵家必爭之地”。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主投硬科技、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合伙人周超認為,投資投的就是未來,只有研究好了底層技術,才能更好地預測未來和把握未來。
“未來投資的風口會從2C端轉向2B端,2B端會以底層技術為驅動,新能源汽車也在此行列。底層技術的驅動會改變下游的應用場景,好比通訊技術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周超進一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當前的投融資環境中,市場參與主體的多元是重要特點,除了整車企業、造車新勢力、零部件巨頭和科技巨頭,寶能、漢能、五糧液等跨行業企業也來分這塊汽車產業的蛋糕,但跨行絕非易事,董明珠在銀隆的“滑鐵盧”也并非個案。
資本回歸理性
電動車增長開始從政策的單輪驅動,將越來越轉向“政策+市場”的雙輪驅動,減少對政策補貼補助的依賴是企業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過度依賴政策所造成的市場分割和產能過剩之下,市場很難有健康發展態勢。
周超認為,現在的新能源行業因為補貼補助出臺,有的臃腫不堪,有的產能過剩,再往回調則會給企業與當地帶來一系列問題。作為投資人,他將其看作重要時機,“危和機是并存的,危的時候恰恰考驗一個企業是不是好的企業”。
面對幾年來互聯網“模式創新”遍地開花卻大量同質化的問題,越來越多的車企意識到,硬科技的創新才是根本驅動力。中國科技產業投資鼓勵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羅祁峰認為,技術進步的可持續對2019的投融資來說是重大利好,雖然企業面對著補貼退坡的壓力,但技術進步才是獲得投資的根源。
雖然市場環境不樂觀,底層技術回報周期較長,但羅祁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需要太過擔心。“不止是單個企業,整個行業也在努力,投入科技的研發是循序漸進和量力而行的積累過程,企業要安排好自己的節奏。”
新能源汽車的競賽不是短跑的變現,而是一場長跑。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進步、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的變革背后,資本的力量是重要推手。“錢的去向、投資者的理念往往會影響一個產業的走向。正向投資理念下,出行行業才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趙昌文表示。
下一篇:電動車市場化駛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