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89次 | 2019年02月14日
原有業務經營存風險 燃料電池謹防炒作
近期,二級市場燃料電池板塊股價大幅上漲,全柴動力股價自1月14日以來累計收獲7個漲停,1月25日報收于9.71元/股。
面對近期公司股價出現的異常波動,全柴動力1月2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元雋公司研發的30KW燃料電池系統已經獲得國家中機中心檢測報告,與整車企業合作開發8.5米客車。截至目前,元雋公司燃料電池業務尚處于研發試制階段,未批量生產,且對上市公司整體業務影響較小。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燃料電池市場才剛剛起步,離大規模商用依然很遠,二級市場如此炒作非常不理性。”
全柴動力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公司的燃料電池仍然在研發試制中,而且對業績影響較小,希望投資者理性看待,不要盲目跟風。”
提示原有業務經營存風險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作為中國內燃機行業排頭兵企業,全柴動力已成為國內主要的中小功率柴油機研發與制造基地。不過,近年來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內燃機排放升級等因素的影響,發動機市場競爭依舊激烈。全柴動力在2018年半年報中曾表示,從柴油機細分市場的銷售情況來看,公司車用柴油機同比上漲,但農業裝備用柴油機因農機購置補貼等國家政策調整導致銷量下滑。
全柴動力還在公告中做了經營業績下滑的風險提示。公司指出,根據2018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為應對產品升級和市場競爭,公司加大產品推廣促銷力度,從而影響產品銷售凈價下降;另一方面,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及人工成本增長等影響產品生產成本增加。上述因素導致公司產品銷售毛利下降,進而影響凈利潤下降。公司2018年1月份-9月份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3671.23萬元,較上年同期6706.07萬元下降45.26%;扣非后的凈利潤為827.98萬元,較上年同期3269.77萬元下降74.68%。
“這幾年整個國內內燃機市場是在縮小的,業內都有危機感,全柴也是。”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進入燃料電池領域是個偶然的機會,我們前兩年開始想在新的領域做些嘗試,正好這個(上海)團隊想在蕪湖設立燃料電池公司,我們是上市企業,又有國資背景,做實業也是踏實認真的態度,最終大家能夠走到一起。”
股價的上漲也激發了不少投資者的熱情,上證e互動上大家紛紛就燃料電池相關情況對全柴動力進行詢問。有投資者問到:“元雋公司正在建設蕪湖地區首座500KG級加氫站,是否屬實?公司會不會大力建設更多加氫站?”對此,全柴動力回復,加氫站建設正在規劃,將根據需要實施。
也有投資者詢問公司的氫燃料電池類別,對此全柴動力表示,元雋公司燃料電池系統是用全氟磺酸質子膜為基材,通過催化劑等加工成膜電極,采用石墨雙極板集成燃料電池電堆,電池系統的自耗不高于18%。據悉,元雋公司主要研發和生產5KW、15Kw、30KW、40KW等燃料電池電堆以及動力系統,其中,30KW燃料電池系統已經獲得國家中機中心檢測報告,且與南京金龍汽車合作開發了8.5米客車,獲得了工信部的公告目錄。
燃料電池商用路漫漫
2017年11月份,全柴動力與自然人李海濱、陳軍共同出資設立安徽元雋氫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稱“元雋氫能源”)。根據協議,元雋公司注冊資本為4000萬元,全柴動力擬以現金認繳出資30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75%,李海濱擬以現金50萬元、專有技術700萬元認繳出資750萬元,占注冊資本18.75%,陳軍擬以現金認繳出資250萬元,占注冊資本6.25%。設立完成后,元雋公司成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
不過,當時全柴動力的這筆不算小的投資,并未引起市場太多的關注。
資料顯示,燃料電池也稱氫燃料電池,是一種將氫燃料與氧化劑的化學能通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電裝置。由于不經過燃燒,燃料電池能量轉化率高,作為電能轉化裝置時,效率可以達到60%,甚至在作為熱電聯產裝置時它的效率高達80%。相比其它電池,燃料電池除了發電效率高外,環境污染也小。燃料電池以天然氣富氫氣體為燃料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熱機過程減少40%以上,這對緩解地球的溫室效應十分重要。因此,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很多業界人士認為氫燃料電池才是汽車產業的終極解決方案。
財富證券在近期研報中表示,燃料電池汽車具有大功率、長續航的特點,因此由鋰電池受限于溫度較低帶來的充放電效率較低的問題可以在燃料電池上避免。從技術特點上來說,燃料電池系統更適合替代柴油機,鋰離子電池系統更適合替代汽油機,所以燃料電池汽車是純電動汽車的有效補充。目前國內燃料電池汽車主要瓶頸在膜電極、空壓機、儲氫技術等方面,未來3年-5年是燃料電池從技術研發轉向產業競爭的關鍵窗口期,其產業歷程或將滯后純電動汽車數十年,未來純電動技術、插電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多元技術路線或將并存發展一段時間。
國金證券研究報告分析指出,在電動車補貼退坡的同時,燃料電池還可享受原有補貼政策到2020年,另一方面國內企業規模化生產降本空間巨大,加之各地產業政策相繼完善,氫能行業發展將更加健康有序,產業鏈持續加速國產化。目前燃料電池汽車在速度、加速時間和續航均滿足日常使用,商業化瓶頸主要是在耐久性、低溫啟動和鉑金需求方面,電堆性能達到商業化需求。
下一篇:動力電池江湖能否撇開馬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