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93次 | 2019年03月08日
補貼退坡后的新能源汽車駛入淘汰賽道,車企不要急著漲價
燃油車銷量衰退,新能源汽車的逆勢增長,著實讓其在2018年風光了一把。政策補貼讓新能源汽車一路火到2019年1月份,據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1月產銷分別完成9.1萬輛和9.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3%和138%。按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新能源汽車還是有信心完成2019年160萬的預計銷量。
然而,就像燃油車等待國六排放標準實施時間一樣,新能源補貼退坡同樣牽動著新能源車企的神經,退多少?何時退?一切懸而未決。據坊間傳聞,此次補貼退坡幅度將達到30%~50%,若補貼退坡真的達到50%,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臨不小的挑戰,2019年將成為眾多新能源車企發展的分水嶺。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政策紅利的培育下,剛出“嫩芽”,尚未成熟,政府花費巨額代價鼓勵發展新能源,也不想讓剛被捂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生腰斬。工信部部長苗圩也表示,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2019年補貼政策,總的原則是在確保2021年補貼全部退出后,產業不發生大的波動,分階段的釋放退坡所帶來的壓力。
補貼退坡成定局,產業步入淘汰賽
在新的一年,產業沒有等來補貼退坡的執行細則,卻在2月14日,工信部公布了2019年首批新能源補貼車型,在2019年第1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包括49戶企業的106個車型,純電動產品共48戶企業98個型號、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共7戶企業8個型號。值得一提的是,名錄中的54款新能源乘用車在質量上明顯有了大步的跨升。
當前“新”不再是行業所關注的重點,具有“硬核”技術的新能源汽車才是政策“偏袒”的對象。2月1日,在工信部組織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啟動會上,苗圩強調,在編制工作中,要以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探索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謀求產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子,打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就在啟動會的前兩天,1月30日,工信部公示了關于擬撤銷《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名單,共計有156款車型在列,由此可見低端的新能源汽車逐漸被政策“拋棄”。
政府撤銷對末端新能源車型的補貼,實則在加快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升級,淘汰市場低端車型。從2019年第一批新能源乘用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來看,純電動乘用車的續駛里程均高于200km,平均續航里程有著大幅提升,400公里以上續航的車型明顯增多,占據46.3%的高比例。并且,三元鋰離子成為電動汽車的標配,占比達到85.1%。
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政策調控的關鍵時期,補貼退坡已經成為既定事實,政策的連鎖反應,將進一步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淘汰賽道。
政策“斷奶”后,車企如何自立
面對補貼退坡,傳統新能源車企與造車新勢力表現出了相反的態度。傳統車企還處在觀望的態度時,部分造車新勢力已經率先實施漲價。億歐汽車曾在《補貼退坡、車企漲價,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至暗時刻》中分析過新特與小鵬汽車漲價事件。
與新特、小鵬汽車的“簡單粗暴”漲價不同,蔚來、威馬則顯得謹慎許多,蔚來汽車提出從2019年1月1日起訂購ES8七座版,在2019年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出臺前完成提車并上牌牌,可按照2018年新能源政策享受補貼;威馬汽車則是推出購車保價計劃,在2019年1月1日0點至2019年3月31日24點期間,完成大定支付的用戶,若2019年國補地補下降幅度超出1萬元,威馬都將特別補貼用戶。
補貼退坡甚至是完全斷補已經不可回避,消費者也將多掏腰包購買新能源汽車。當前只有新特、小鵬、蔚來、威馬在未雨綢繆,傳統車企像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廣汽新能源都有母集團做支撐,相較顯得很淡定。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發布《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以促進汽車消費。盡管政策還未正式啟動,長安歐尚和一汽大眾已經開始推出廠家補貼政策。雖然此番舉措并不是針對新能源汽車,不排除出現傳統車企在補貼退坡后為了沖銷量進行一輪“燒錢補貼”大戰的可能,從2018年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銷售情況來看,在政策補貼推動下,部分品牌明顯出現銷量大漲,補貼驟然下降,定然將損耗企業“元氣”,車企不愿看到剛被捂熱起來的品牌市場將遇寒,自行補貼會成為部分“豪企”的選擇。
億歐汽車認為,新能源汽車漲價并不是擺在新能源車企面前的主要問題,車企主要考慮如何讓消費者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物有所值,拉動消費者的購買力。當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主要的動機主要來源于不限號和政策優惠,車企首先應該在產品質量上多做文章,提升產品質量。
新能源汽車的售后服務一直被詬病,企業應該加強汽車后市場服務,不要讓車主因為汽車維修、充電等而敗了對新能源汽車的好感;另外,目前國產的新能源汽車的標簽主要聚焦在“新能源”,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趨勢,“智能”應該成為新能源汽車核心競爭力之一,如何讓消費重新審視新能源汽車,為其“硬核”科技實力買單,車企應該主動加強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像三電系統、動力電池等核心部件都應該大力投入研發,以降低生產成本。簡言之,政策“斷奶”后,企業盡早自立才是關鍵,新能源補貼的潮水退去后,哪家車企在“裸泳”一目了然。
下一篇:膜流動電池在高爾夫球車上應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