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626次 | 2018年05月12日
卡耐董事長于洪濤談動力電池三重壓力
動力鋰電池行業存在一個誰都說得清楚和一個誰都說不清楚的話題。說的清楚的是電池材料體系,說不太清楚的話題是軟包、圓柱、方殼,到底哪種類型的電池更好?
日前,卡耐新能源董事長于洪濤以“動力電池技術發展趨勢”為主題,就電池行業的兩大熱點話題做了分享。
于洪濤表示,說的清楚的是電池材料體系,當前行業清楚地知道存在三元,磷酸鐵鋰和錳酸鋰這三種材料體系,并對3大體系的優缺點也了解的非常透徹。
在國家將電池能量密度與補貼掛鉤,支持高比能量電池的導向下,整車廠、電池廠都在狂熱追求更高比能量電池產品。從比能量的角度來說,三元的比能量最高,磷酸鐵鋰次之,錳酸鋰差一些。
因此三元逐漸在國內走熱,2015年市場上的三元占有量很小,但后續三元用量持續增加,市場占比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動力電池成本的急劇提升。從成本的角度看,三元的成本如果是100,那么磷酸鐵鋰約為90,錳酸鋰僅70。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根據去年的統計數據,2018年三元價格相比2015年增長了4倍。一個十分殘酷的事實是,即使去年出貨量全球前10的電池廠商中,中國企業占據了7個名額,但中國整個電池行業去年全年所實現的利潤可能還不及瑞士一家鈷礦企業多。
一旦補貼消失,可能整個行業都會重新洗牌,新能源車或許也將被重新定義。
另一個說不太清楚的話題是軟包、圓柱、方殼,到底哪種類型的電池更好?目前行業還未就這個問題形成共識,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將是一個持續的話題。
雖然三種形態的電池各有特點和優劣,但總體來說,涉及到高能量密度和乘用車,軟包和方殼用量會更多一些,涉及到成本,圓柱可能更獲青睞。
需要強調的是電池是一種多維度的產品,現在很多人在評價電池技術水平時只關注比能量,但實際上,比能量并不是衡量電池的主要標準。
比能量取決于材料,只要把材料用到極致,用811的材料,配合高端的隔膜、鋁塑膜,電池實現300Wh/kg、310Wh/kg都不成問題。但比能量能做到300Wh/kg,循環壽命僅一周的電池產品是沒有市場意義的。
市場需要的是,除比能量外,兼顧安全性、循環性能、高溫性能、低溫性能的電池產品。僅著眼于其中一個維度不僅不科學,還十分的危險。
需要承認的是,電池的整體提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同樣地,只有將電池企業產出的電池產品充放電性能、壽命、成本、質量、可回收利用、產業鏈、持續的改進能力等綜合在一起考量,才能確定電池企業是不是真正擁有競爭力,具備何種競爭力。
實際上,確保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首要因素是電池的安全,為確保電池安全,企業需要進行大量的破壞性實驗,如針刺、過充、跌落試驗等。
針刺實驗模擬了車輛發生碰撞時,電池被尖銳物體穿透的狀況,這種情況下,不發生著火爆炸內短路的電池才是安全的。過充實驗,則將突破電池充電4伏/5伏的標準,這種條件下通過BMS管控,不造成起火或爆炸的電池才可以確認安全。跌落實驗模擬了車輛發生碰撞時,電池受到撞擊的情況,這種狀況下,電池包不發生異常的電池產品才能確認安全。
其次才是比能量,目前大部分電池廠家提供的電力能量差異不大,實現的途徑也都大同小異,即在同一個自然界里面,靠化學材料實現高比能量。能夠使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是,在保證電池比能量提升的情況下,確保產業化生產。
隨后是使用壽命,這涉及到電池行業的另一個現實的問題——真實使用數據和實驗數據存在落差。即無論是2000、2500還是2800的循環壽命,大多是恒溫實驗室內的測量數據,而最終投入到汽車上使用時,需要面臨不同溫度的真實使用場景。實際上,當前各種循環實驗下,動力電池續航里程到底能達到多少,沒有一家電池廠家說得清楚。?
用戶使用習慣同樣會影響到電池的使用壽命,通常,放半年才使用一次的動力電池實際表現,要遜色于天天使用的動力電池,甚至可能出現使用損耗更嚴重的情況,這對于電池壽命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第四個是成本,這也是近年來電池行業叫苦不迭的地方。電池企業在成本上面臨3重壓力:
一是國家對新能源車型補貼標準的持續調整。通常,開發一款新車需要36個月、54個月的周期,但新能源車最多只有半年開發的周期,然后是半年的銷售周期,隨后就必須要再后開發新的產品。
二是補貼成本大幅度降低。綜合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平均補貼約2.4元/Wh,2016年約2.1元/Wh,2017年約1.7元/Wh,2018年僅1.35-1.45元/Wh。平均補貼的顯著降低也增加了電池企業的成本壓力。
三是尚未與客戶建立起穩固的戰略合作。通常整車廠和供應商會建立起戰略合作,供應商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調查合作伙伴的各方面實力。但現階段,整車廠與電池廠之間并未建立起正常的汽車產業供應鏈的關系,雙方更換合作對象的頻率非常高,且多以單個項目合作的形式出現,同一項目完成后,后續雙方是否繼續合作將存在較大的變數。
但從電池企業的角度出發,明確整車廠未來的產業、產能規劃,性能的要求,配合整車廠開發提供配套產品的標準解決方案,未來共同面對、合力解決電動車更換電池及電動車、電池保值率低等痛點問題,將是電池企業比較期待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