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17次 | 2019年05月22日
未來隨著全氣候電池技術的成熟和發展,電動汽車將不再有禁區
“2018年底,搭載全氣候電池的汽車將會上公告,2019年將開始在北京市進行示范運行,為舉辦冬奧會做準備。”1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表示,“未來隨著全氣候電池技術的成熟和發展,電動汽車將不再有禁區。”
此前,由于電池在低溫條件下性能衰減等問題,電動汽車在低溫地區的使用受到不小的影響。有鑒于此,國內外車企都在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據悉,寶馬已經發布了全氣候電動車,而在國內,孫逢春院士的團隊正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今年1月,我們的全氣候電動車將在海拉爾進行低溫行駛實驗。”孫逢春表示,“其實用的是簡單的物理加熱方法,在零下40度的環境下自行加熱,到零上只需要40秒。加熱源是外部的,不會消耗電池本身的能量。”
盡管當前國內動力電池發展速度很快,但低溫環境對于電池性能的影響很大。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能夠在常規地區續航400公里的電動車,在哈爾濱、齊齊哈爾這樣的寒冷地區,冬天開空調的情況下,續航里程可能還不到100公里。”孫逢春認為,通過低溫電池自加熱,可以有效提升電動車在低溫環境下的續航里程,“而且對能量的損耗不大,損失不超過5%,充電狀態下幾乎沒有損耗。”
當前,已經有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和宇通客車參與了對全氣候電動車的研發。孫逢春表示:“通過汽車企業與研發上的技術合作,可以實現很好的產業化。”
而對于動力電池回收的話題,孫逢春表示:“2018年電池回收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當前的政策是‘誰的孩子誰抱走’,也就是自家的電池,自家企業要進行回收,但是必須要有信息的追蹤。”
同時,孫逢春認為,動力電池回收不能是企業單方面承擔,“這涉及到不菲的成本,國家應當出臺相關政策,給予一定的支持,不然這些回收企業將會難以為繼。”
上一篇:國內動力電池的主要技術進展
下一篇:電動汽車充換電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