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85次 | 2019年06月05日
鈉基氧硫化合物的結構設計和鈉離子電池的低成本應用
隨著二次電池市場的大規模增長和鋰資源的大量消耗,人們開始尋求鋰電池的替代品。由于鈉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分布廣泛,鈉離子電池逐漸成為儲能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由于Na/Na+的標準電勢-2.71V與Li/Li+的標準電勢-3.04V接近,且二者的電池工作原理類似,因此科研人員可借鑒鋰離子電池中的研發經驗應用于鈉離子電池。然而,鈉離子較大的離子半徑(Na+:1.02AvsLi+:0.76A)和較慢的動力學速率,使商用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在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時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性能,因此開發具有新型結構的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顯得尤為重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合作,在晶體結構的功能導向性設計與新型儲能材料制備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基于“結構功能區”的設計理念,制備出一種新型負極材料Na2Cu2.09O0.50S2,并獲得優異的鈉離子存儲性能。Na2Cu2.09O0.50S2具有準一維晶體結構,其中[Cu4S4]鏈作為電子傳導結構單元,使得樣品導電率高達0.5S/cm;Na4[CuO]鏈作為離子傳導結構單元,形成鈉離子快速傳導的通道。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球磨降低其晶粒尺寸,最終實現了高比容量(在0.2A/g時為588mAh/g)、優異的倍率性能(在2A/g時為408mAh/g)與良好的循環性能(400個循環后容量保持率為82%)。基于“結構功能區”的設計思路可為設計與制備新型電極材料提供新的可能。相關研究成果以BoostingtheStableNaStoragePerformancein1DOxysulfide為題發表于國際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EnergyMaterials2019,DOI:10.1002/aenm.201900170),上海硅酸鹽所與浙江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徐吉健為第一作者,研究員黃富強為通訊作者。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上海市科委等的資助。
結構功能區示意圖與Na2Cu2.09O0.50S2負極材料的鈉離子電池性能
上一篇:新型柔性智能變色電池的研究
下一篇:用于可清洗和可穿戴電池的專用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