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07次 | 2019年06月13日
積極備戰迎接儲能的規模化發展
2018年是中國儲能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在《關于促進我國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指導下,隨著《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配套文件的出臺和落實,我國儲能市場實現了又一輪高速增長。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促動下,儲能產業開啟了向規模化發展的新歷程。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經技術研發、示范應用、商業化初期等階段,產業逐步走向規模化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突破吉瓦,市場持續高速發展
據CNESA最新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投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1011.5MW,是前18年累計規模的2.6倍,年增長率為160%。同時還有3GW以上在建和規劃項目將在未來兩三年投運。從規模上看,儲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累計規模首次突破吉瓦。(2011-2019)年復合增長率為50%,市場容量的基數已經達到一定水平,2018年的高速增長已經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近十年儲能穩步持續高增長的延續。產業走向規模化發展的端倪已現。
近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增速,刺激著動力電池產能的快速增加。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電池中國網的數據分析,到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將超過200GWh,遠超出100GWh的預計需求量,產能面臨過剩。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產能嚴重過剩將促使企業為電池銷售尋找新出口,電力行業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同時動力電池生產制造設施的超速建設冥冥之中也為電力儲能規模化生產做好了準備。
儲能在發輸配用各領域應用向均衡化發展,多種商業模式在實踐中完善
從應用看,據CNESA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我國電化學儲能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網、輔助服務、電網側和用戶側四個應用領域的累計安裝比例分別為17.8%、14.3%、21.4%、46.5%,一改前幾年用戶側一家獨大的狀況。2018年兩個百兆瓦級項目實現了電網側儲能應用零的突破,使儲能在四大應用領域均衡發展,市場應用全面鋪開。
從商業化發展角度看,儲能的各類應用模式正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市場需求逐步擴大,儲能廠商對系統運行的管理不斷增強,對營銷環境的理解逐步加深,也總結出保障可持續盈利的一些必要條件,整體上對于項目的商業化運行實現盈利的掌控性有所提高。大部分情況下,政策對產業發展產生的正面影響要高于負面影響,從市場準入和市場化發展的角度一直給產業很大助力。儲能在商業化過程的問題確實不少,最突出的應該是缺乏合理的價格機制保障儲能穩定的實現商業價值。雖然還有不少困難,但應用機會難尋的階段已經過去,儲能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已經不容置疑了。
具體來說,儲能聯合火電機組參與調頻向多地滲透,根據調節精度、調節效果付費的價格機制正在探索推動中,未來現貨市場的建立也將為儲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釋放更多商業價值。在國內,現階段用戶側市場的經濟性取決于區域的峰谷電價差,2018年部分地區峰谷電價差縮小延長了項目的投資回收期,但從中長期看,儲能在用戶側的盈利更應該與其參與需求響應、輔助服務、可再生能源電量交易相關。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潛力市場是可再生能源場站配置儲能,西北能監局發布的新版“兩個細則”、《青海省2017年度風電開發建設方案的通知》和《關于在全疆開展發電側儲能電站建設試點的通知》的政策已經在嘗試喚醒這個巨大的應用市場,而黃河上游水電公司、華能集團、蒙能集團、魯能集團和葛洲壩集團等發電企業的積極布局也使我們預感到這個市場有望成為儲能應用的下一個增長點。
非補貼類儲能政策推動儲能市場化發展,強化生命力
從光伏、電動汽車行業的支持政策看,補貼是把雙刃劍。作為靈活的調節電源,支撐智慧能源、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交通系統高效發展的新興技術,儲能的政策著眼于開放市場準入、支持建立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重補償輕補貼。
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體系一旦形成,會帶動全國各省市、各相關行業的政策出臺。例如,2019年1月30日,南方電網公司內部發布了《關于促進電化學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將儲能作為推動發展、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密切跟蹤儲能技術發展,積極推動儲能多方應用;2019年2月18日,國家電網公司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電化學儲能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厘定了國家電網各級公司發展儲能的邊界與重點,也首度公開明確了國網公司發展儲能方向;2019年3月4日,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印發《蘇州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管理辦法》,明確針對在園區備案實施、且已并網投運的儲能項目,自項目投運后按放電量補貼業主0.3元/KWh,連補3年。
這些政策的發布有利于產業的發展落實到項目建設層面,有利于推動市場需求的成熟,使現階段儲能處于的政策、市場雙驅動局面健康有序的轉化為剛性市場需求推動局面,是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有效助力。
多項儲能標準出臺,標準規范體系建設中
隨著儲能示范應用的深入,標準規范體系的建設工作變得十分緊迫。2014年我國成立了SACTC550全國電力儲能標委會,負責儲能標準的制修訂工作。2015年,全國電力儲能標委會根據電力儲能標準現狀,提出了初步的電力儲能標準體系,將儲能標準劃分為基礎通用類、規劃設計類、設備試驗類、施工驗收類、并網檢測類和運行維護類,涵蓋了各種形式的儲能。2017年,國家能源局批復開展能源行業儲能領域標準專項研究工作(國能綜函科技[2017]38號),同意由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組織開展能源行業儲能領域標準化專項研究工作。
2018年,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入圍國家標準委會第二批團體標準試點名單。聯盟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渠道,積極征集相關單位對于儲能標準的需求,并圍繞電化學儲能、物理儲能、儲熱、退役動力電池的儲能綜合利用等開展了團體標準的建設工作。近期有更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都積極參與到儲能各項標準和規范工作的建設中來,為將來儲能的大規模、全領域應用做好準備。
作為新興的技術、新興的產業,電力儲能一直在探索中艱難前行,道路不可謂不坎坷。一方面被裝機規模的高速增長所激勵,一方面也受困于不盡人意的經濟性;電力市場準入終于破冰,低價競標確又挑起了價格戰。從示范應用至今,儲能經歷了太多的跌宕起伏。雖然問題一直相伴相生,但儲能朝產業化發展的信號日趨明顯,從業者對儲能發展的信心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
儲能聯盟在工作中通過對政府部門、業內企業和專家的接觸和調研,深刻地體會到伴隨市場的快速增長和應用的深入,儲能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更加突出,在儲能規模化發展的前夜,我們要在以下四方面加緊備戰。
第一、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目前產業還缺乏一種兼顧大容量、高效率、長壽命和高安全性的技術,新材料、新技術體系的創新工作仍是重點,固態鋰離子電池、水系電池、金屬空氣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技術的研發創新未來都有可能成為產業技術突破的重要力量。以儲能捆綁火電機組參與調頻、通過峰谷套利為用戶降低電費的用戶側儲能為例,部分儲能應用類型已經在市場得到實踐并具有一定的可盈利性。但隨著儲能和電力系統融合度的提高,市場更需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客戶問題為目標的應用創新,這些以需求為本質的應用仍不夠清晰,還需要儲能企業的深耕細作。
第二、積極參與政策研讀和政策推動。目前的儲能市場具備政策和需求雙驅動的特點。無論是區域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電改的配套政策以及節能環保、多能互補和能源互聯網發展都有可能惠及到儲能的應用和經濟性的提升,所以實時跟蹤并研究地方政策,將有助于企業利用政策推動應用或提高利潤;在有明確訴求的前提下參與儲能地方政策的推動也是十分必要且有價值的,如2018年儲能企業參與推動國網江蘇《客戶側儲能系統并網管理規定》的出臺,就解決了儲能項目并網難的問題。
第三、增強成本管理和產品化建設。儲能市場擴大,項目量猛增,可以說主流儲能企業現在并不缺少項目機會,但受制于儲能度電成本與我國的電力消費水平相比仍較高的現狀,低價競爭、利潤縮水給產業發展帶來困難。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例,據CNESA對廠商的持續調研,與2013年相比雖然成本下降近70%,2018年的度電成本為0.5-0.6元/KWh,但仍難以滿足用戶的低價要求。因此儲能系統的成本管理是重中之重。在盡量降低電池本體成本的同時,也要在各類管理系統、監控系統、配套設備的成本下降上下功夫,還要控制好設計成本、生產成本、營銷成本和管理成本。隨著儲能市場需求的增加,在部分領域逐步完成從按需定制系統到產品化建設的轉化也是降低成本和擴大應用面的一個重要準備,部分廠商已經從戶用儲能系統入手進行產品開發。
第四、加強市場拓展和市場宣傳。與儲能可以實現的價值相比,儲能現有的應用類型和市場仍然狹小,在真正進入產業化發展之前的開發空間巨大。從橫向看,要開拓儲能的跨行業應用。儲能在電力市場外的應用幾乎是空白,包括特種、軌道交通、港口、礦業、智能設備、穿戴設備等。從縱向看,要深化對電力客戶業務、客戶行為的理解。儲能集成商、運營商應加強與發電集團、電網企業系統內的服務型單位的合作及合資,如電力系統內的項目實施單位、綜合能源服務單位、電力服務公司等,共同開發和拓展儲能市場,近期CATL、科華恒盛、北控清潔能源、采日能源等已經開始合資合作的布局。隨著產業的成熟,市場宣傳也將成為企業持續開展的工作,設立專人專款,加強產品和服務的宣傳,建立企業和品牌知名度,為市場拓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