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526次 | 2019年06月25日
鋰電池的發展歷史
鋰電池的發展,得從鋰元素說起,這個元素周期表的一個金屬元素,在所有的金屬中,它最輕,密度低至0.534g/cm3;它最小,原子質量小到6.95;它最活潑,極易與外界發生反應。
1818年1月27日,身為礦物勘探愛好者的雅各布·貝采里烏斯(Jo?nsJakobBerzelius)在他的個人日記中記錄下了他的最新發現,并在日后將此記錄通信給自己一位當期刊編輯的好友。在他們的通信中,貝采里烏斯將自己新發現的這種金屬用“Lithion”命名,即希臘文中的“石頭”,后經演化成“Lithium”,也就是今天的“鋰”。
即便再偉大的事物,在發光發熱之前,都難免要經受長時間的忍耐與孤獨。鋰也不例外,從1818年到1913年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人們都對這種閃亮、潔白、易燃的金屬敬而遠之。
鋰是非常活潑的堿金屬元素,能和水以及氧氣反應,而且在常溫下就能與氮氣發生反應。它不論是在水里,還是在煤油里,都會浮上來燃燒,以至于化學家們最后只好把它強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體石蠟中。
因為鋰的保存、使用或是加工都比其他金屬要復雜得多,所以導致這種金屬長期沒有得到應用。鋰的命運似乎注定被永遠的封印在實驗室和羊皮紙上。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1913年,轉折的時刻終于到來。
當時歐洲正處于即將打響的戰爭陰影之下,但在平靜的大洋彼岸,美國的兩位化學物理科學家吉爾伯特·牛頓·劉易斯(GilbertNewtonLewis)和弗雷德里克·喬治·凱斯(FrederickGeorgeKeyes)在研究為軍方提供更高效的儲能裝置時,發現了鋰的電化學活性出奇的高。
為此他們設計了經典的三電極實驗,精確的計算出鋰的電極電勢,并且在當時的元素周期表尚不完整時就大膽預言,鋰是具有最低電位的電極材料。
兩位著名科學家的論斷至此開創了業界對鋰應用于電池的極大熱情,即便是整個一戰也不能阻止。當時科學家對鋰的研究熱情可能超出今天的想象,以至于一種宗教式的虔誠情緒普遍出現在嚴謹的科學界。
由于鋰元素太過活潑,幾乎沒有什么是它不與其反應的。所以找到急需找到一種電解液,和諧地與鋰元素共存就成了那個時代的當務之急。
最終在1958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威廉·西德尼·哈里斯(WilliamSidneyHarris)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他成功地篩選出了兩位有望成為鋰電池的電解液,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丙烯酯(PC),并且就鋰在水性電解液和有機電解液的不同行為展開了論述,最終確立了鋰-有機電解液這一組合無可撼動的地位,直到今天依舊左右著鋰離子電池的發展。
可也正是這位哈里斯,在最終EC和PC二選一的抉擇中,認為二者電化學行為一致,故選擇了低熔點的PC。而正是這樣經典的錯誤引導,使得鋰離子電池的面世推遲了20年。
上一篇:聚合物鋰電池電芯的優勢在哪里?
下一篇:鋰電池修復技術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