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736次 | 2019年06月29日
能源需求轉變 國際能源投資正走向低碳、跨界
“從事能源投資工作30年來,我看到能源系統、發展模式等一系列變化。如果說第一個十年,項目體量越大越好、成本越低越好;到第二個十年,我們不僅重視經濟回報,也開始關注項目的平等性、普適性;再到第三個十年,投資又多一個未知數——全球氣候變化。選擇項目時,既要通過能源供給促進經濟增長,降低用能成本讓更多人可承受,也要看該項目是否低碳、能否促進減排。”近日在首屆能源互聯網國際創新創業峰會現場,亞洲發展銀行首席能源官翟永平用切身經歷,概括能源投資的關注之變。
當日,來自澳洲、新加坡、德國等地的30多個國際孵化器、創新企業,及40余家國內能源企業齊聚成都,就能源投資的熱點展開交流。記者從中發現,隨著能源轉型加速,投資機構所扮演的角色也有變化。而除了經濟回報,清潔低碳、跨界融合等因素,如今在項目考察中越來越被重視。
從加速器、孵化器
到清潔能源的推動者
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投資2019》顯示,歷經3年回落之后,全球能源投資以超過1.8萬億美元的體量,在2018年重新企穩。其中,針對低碳能源的投資約為6200美元,占投資總額的比重接近35%;在按成本調整的同時,可再生能源投資自2010年以來增長了55%。
以歐盟為例,近3年的能源投資總量雖下降7%,用于低碳能源的支出占比卻升至60%;得益于成本下降,可再生能源支出有所放緩,但其比重仍占到發電支出的80%以上。再如,近3年能源投資增長最快的印度,在光伏招標的大力支持下,可再生能源支出去年繼續超過化石燃料發電。
“就我所在的孵化器而言,清潔能源帶來的投資價值已超4000億美元。”印度GoMassive創始人ShaileshVickramSingh進一步表示,在滿足能源需求的同時,解決污染問題也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內容。
丹麥AccelerateCPH項目經理PeterKraghHalling也向記者證實,在多次內部研討會上,除了探討如何與初創型公司溝通合作,投資者們最關心的主題就是“可持續性”。“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等需求,考驗著我們重新思考商業模式。”
“我們致力于能源行業的現代化和脫碳化,并盡可能支持更多清潔能源創業者,以推動澳洲實現清潔能源全覆蓋。換句話說,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加速器、孵化器,同時也在推動和培育清潔能源創新的生態系統。”來自澳大利亞EnergyLab的項目經理MillyYoung這樣定位。
能源需求轉變
帶來商業模式的新挑戰
清潔能源投資熱情高漲,但在國際能源署方面看來,這些還遠遠不夠。上述報告指出,低碳電力的投資產出目前仍跟不上需求。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長期可持續性目標,即便用能成本有所下降,到2030年,低碳投資也需要增長2.5倍、占比提至65%。
對此,挑戰何在?法維翰咨詢公司研發總監MackinnonLawrence認為,能源需求在變,要求能源投資方式相應轉變,歸根結底是對已有商業模式的顛覆。“傳統能源投資更關注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一個燃煤電廠,通常要二、三十年之后才有望回本。但這樣的方式實則脆弱,一次自然災害或許就讓投入一去不返。結合轉型需求,投資不僅僅是做量、做規模,也應由重資產走向輕資產建設。”
同時,隨著客戶屬性、人口結構等變化,及城鎮化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新興消費者涌現。“他們不僅有能力負擔這些清潔能源,而且從集中式需求走向個性化服務。特別是年輕人,對于新技術的使用非常嫻熟,可輕松獲取新能源,而不再是被動接受改變。如何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并把客戶與新技術的價值相嫁接?投資機構急需新的思維方式。”MackinnonLawrence稱。
翟永平也表示,經濟回報、解決貧困及清潔低碳,目前是能源投資關注的三大重點。“要實現‘三管齊下’,離不開一系列組合解決方案。而方案所要求的‘創新’,不止在技術層面,也包括金融工具、業務模式等創新,投資者自身也面臨巨大挑戰。”
除行業自身
投資也關注可“賦能”的跨界技術
記者進一步從現場獲悉,新角色帶來新的挑戰,能源投資的熱點、焦點也隨之變化。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兩個維度來綜合考察項目。橫軸是能源產業鏈,從能源的生產、傳輸、消費、儲能到清潔環保技術利用,縱向則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可‘賦能’的技術。這些技術可促進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或帶動新的商業模式,因此也是我們的關注重點。”PlugandPlay中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主任張加貝表示。
作為一家智慧能源行業的加速器,澳大利亞StartupBootcamp公司的做法與PlugandPlay不謀而合。據其首席執行官TrevorTownsend介紹,公司不僅關注可再生能源的原始技術,或稱之為“硬技術”,現也越來越重視碳交易、智慧資產管理、微電網解決方案等“軟技術”應用。
“目前,希望投資一些為消費者‘賦能’、提升應用體驗的項目。比如擁有API的初創公司,我們就非常感興趣。他們可以幫助政府、行業去分析數據,而這些數據又很透明。”TrevorTownsend舉例稱,投資者所關心的并非能源數據本身,而是其背后,究竟誰在使用這些能源、設備耗能情況如何、能源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如何等。
此外,MackinnonLawrence提醒,不同能源形式、能源與其他行業之間,現已逐漸淡化楚河漢界的清晰劃分,“復合創新”潛力巨大。“未來在能源投資中,我們需要合作伙伴關系。這是共贏的思維,而不是像獨狼一樣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