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79次 | 2019年07月16日
進軍歐洲市場 寧德時代勝算幾何?
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步伐不斷加快,以及日韓企業入華愈加來勢洶洶、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競爭更加嚴峻的形勢,自主企業該如何破解困境?中國動力電池獨角獸公司寧德時代近期的一則消息,似乎為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提供了一個思路。
據外媒報道,日前,寧德時代歐洲區總裁馬蒂亞斯·岑特格拉夫(Matthias Zentgraf)在德國波鴻的一場汽車研討會上透露,寧德時代將在德國埃爾福特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工廠。早在2018年夏天,寧德時代就公開簽署協議將在埃爾福特建廠。而此次,寧德時代修改原計劃,將產能提升至100GWH,這是原來的7倍多。
?產能擴7倍 寧德時代在德將建全球最大工廠
回溯事件的源頭,德國時間2018年7月9日,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共同見證下,寧德時代與德國圖林根州州政府簽署了一份投資協議,計劃在聯邦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市設立電池生產基地及智能制造技術研發中心。據媒體報道,按照協議,寧德時代德國生產基地將分兩期建設,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研發與生產,計劃于2021年投產,2022年達產后將形成14GWh的產能,有望為當地提供約600個就業崗位。據悉,寧德時代電池生產基地制造的產品將為寶馬、大眾、戴姆勒、捷豹路虎、PSA等全球知名車企配套。
OFweek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張濤表示,從國內的情況來看,隨著補貼退坡以及日韓企業重回中國市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將承受更大的壓力,在此時發力海外市場,也是繼續贏得發展的重要選擇。“2018年寧德時代在國內市場份額達到40%以上,國內動力電池前五名的企業就占據了8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說明國內競爭已經趨于飽和,再加上日韓企業即將進入國內,國內市場提升的空間已經有限。”張濤告訴記者。
據了解,寧德時代埃爾福特工廠占地約82公頃,投資額約2.4億歐元,預計產能將達到100GWH,相比之前公布的14GWH產能,漲了7倍之多。對此,張濤則表示,寧德時代實現100GWH產能的規劃并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伊維經濟研究院(EVTank)研究總監吳輝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寧德時代在德國的產能規劃,也是基于歐洲地區電動車需求做出的判斷,100GWH的產能規劃也是分步執行,后期如何推進,也會根據市場的變化有所調整。”
?邁出重要一步 寧德時代下一盤大棋
國內市場的持續承壓,是寧德時代走向國外市場的重要原因。根據寧德時代財報,近三年,企業毛利率持續下滑,從2016年的43.71%下滑到2018年前三季度的31.38%。業內人士看來,動力電池毛利率下滑,主要緣于原材料鈷價格上漲和產品價格下降。
“寧德時代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非常高,要繼續提升的難度也非常大,繼續向歐洲地區擴展,也有利于其產能和市場的進一步提升。”張濤強調,政策和市場都在推動歐洲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的比例甚至高于中國,說明歐洲等國的電動化趨勢非常明顯,寧德時代的到來,也正當其時。
據岑特格拉夫介紹,寧德時代德國工廠預訂單數量正持續增加。2018年7月,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就曾與寶馬簽訂第一個訂單,價值達到數十億歐元。之后,戴姆勒、PSA集團、沃爾沃和捷豹路虎等也成為其客戶。
在張濤看來,寧德時代給各大跨國整車集團供貨,也說明其電池技術水平已經能滿足國際企業的需求。“寧德時代不管是產能布局、技術水平還是安全性能在國內和國際都是名列前茅。”記者查閱相關資料顯示,寧德時代的產品以NMC532電池為主,NCM811811電池已經具備量產能力。從價格上來看,隨著NCM811電池的量產,每千瓦時電池的鈷含量將下降至少一半,同時電池能量密度將增加,這意味著在成本方面也將明顯下降。
“寧德時代在歐洲建立動力電池工廠,很明顯是瞄準了歐洲跨國整車集團,同時也說明這幾大整車企業提出了配套需求。”吳輝進一步指出,全球主要的動力電池企業都集中在中、日、韓地區,歐洲地區基本上沒有規模較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幾乎處于零基礎的狀態,寧德時代的到來,將填補歐洲地區動力電池領域的空白。
?逐鹿歐洲市場 寧德時代勝算幾何?
數據顯示,2018年1-7月,歐洲電動車銷量累計超過21.2萬輛,同比增長41%,電動車的整體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可見歐洲電動車市場正處在蓬勃發展中。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亞洲核心國家的動力電池企業,近年來陸續在德國為首的歐洲地區建設大型工廠,角逐歐洲市場。那么,寧德時代勝算幾何?
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能源動力電池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自技術與成本。寧德時代傳承ATL制造傳統與精細化管理,量產電池包能量密度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同時,企業自主掌握四大材料技術,采取代工模式降低供應成本,毛利率與賬期管理持續優于行業。此外,全球動力電池具備全球供貨能力的僅中國的寧德時代、日本的松下電器、韓國的LG化學與三星SDI四家。
張濤認為,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考慮,德國在動力電池上游材料上擁有部分企業,但是從產業鏈的完整度來看并不足,亞洲地區的材料、設備企業還需逐步拓展到歐洲地區,這也意味著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產能供應將是一個緩慢過程。同時,從用工以及原材料成本來看,歐洲將明顯高于國內。“不過,歐洲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會比亞洲地區高一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用工成本。”張濤說。
“擴展歐洲市場的難度也比較大。”吳輝表示,“寧德時代以及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據優勢地位,擴展海外市場將面臨無補貼競爭的局面;同時,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跨國管理經驗和日韓企業相比有所欠缺,即便像寧德時代這樣的獨角獸企業,也是首次拓展海外市場,沒有多少經驗可以借鑒,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