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79次 | 2018年05月31日
固態電池研發,應該由電池材料企業牽頭
扎根在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產業鏈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業;在資本的風起云涌中,預判格局走向;在專家的慷慨激辯中,凝練自身觀點。
而這個行業依舊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面對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筆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僅以點評的形式與各位做一個分享,權當拋磚引玉。
原文:贛鋒鋰業2.5億投固態動力鋰電池增資贛鋒循環加碼電池回收
據悉,贛鋒鋰業子公司浙江鋒鋰以自有資金不超過2.5億元投資建設第一代固態鋰電池研發中試生產線,開展第一代產品在新能源汽車用戶的推廣和市場投放,項目建設期2年。
點評:
贛鋒鋰業不是第一家“亮劍”固態電池的企業,也不會是最后一家。隨著固態電池產業化的推進,其在能量密度及安全性上的巨大優勢將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進來。
但筆者個人認為,在形形色色入局的企業中,最適合研發固態電池的是材料企業而不是電池企業。實際上電芯企業最核心的業務還是停留在材料集成環節(購買正負極、隔膜電解液);而固態電池所面臨的困境其實是材料問題,包括了所謂的固固界面等一系列痛點。
因此,由做材料的人去研發固態電池才最為科學,也最有效率。
原文:新一代高比能正極材料產業化為何那么難?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這些新一代正極材料的產業化都遇到了材料性能自身缺陷尚未解決和匹配材料研發進展緩慢的限制,距離成熟的商業化應用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但預計未來2-3年可能會出現重大突破。
點評:
其實鋰電技術的產業化一直都很難。鋰電池從1912年就開始研究,卻在1991年才由索尼實現產業化,而由數碼過渡到動力,又經歷了20年。
一項技術概念被提出,到被科研單位弄通透,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從實驗室到產業化要考慮的因素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就是成本。這也是為什么燃料電池在特種領域大放異彩,卻在生活中應用寥寥的原因。
而諸如鎳錳酸鋰、高電壓尖晶石、富鋰錳基等新一代高比能正極材料,在實驗室中依然有很多難點有待解決,而在產業化上則是難以找到適配電解液。筆者個人認為這類正極材料會等固態電解質成熟以后才能真正的應用(釋放高能量密度潛能)。
原文:滄州明珠/星源材質/紐米等6家隔膜PK看技術應用新趨勢
作為此前鋰電材料產業鏈中毛利率、技術壁壘、附加值最高的材料,鋰電隔膜領域吸納了眾多資本,截止2017年10月底,國內已公開投資的新產線超過120條,新增產能超60億㎡,預計到2018年底,全國鋰電池隔膜總產能將突破80億㎡。
點評:
隔膜的毛利率、技術壁壘、附加值都很高,但唯獨投資回報率不高。
寫作的時候會發現,其實大幾千字的文章并不難寫,而千字以內“短而精”的稿件最難駕馭。這一規律放在制造業也非常合適,隔膜不難,但用于鋰電池的隔膜就大不一樣了。鋰離子是所有金屬離子中最小的,而鋰電隔膜要保證鋰離子暢通無阻,并隔絕其他離子,這對隔膜性能的要求非常高,其技術壁壘之高筆者就不多做贅述了。
筆者想要強調的是,(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由于高毛利,媒體頻頻傳出興建鋰電隔膜產線的新聞,但往往數年內難見投產。因此,隔膜雖好,投資還需謹慎。
下一篇: 如何布局新型電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