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77次 | 2019年11月13日
比亞迪:特斯拉,今年我還是先跑一步!
近日,比亞迪公布2019年3月銷量快報,新能源汽車銷量30075輛,同比增長116%。公司1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47%,達73,172輛。
這也意味著,2019年的第一季度,比亞迪正式從銷量上超越特斯拉的“63000輛”,并領跑新能源車全球銷量榜。
單純從兩家車企的車型銷量上來看,特斯拉Model3毫無疑問是電動汽車市場的“當紅炸子雞”,但從品牌層面來說,比亞迪依舊是全球第一。
領跑一眾新能源車企,比亞迪如何做到?
自從2018年下半年唐二代上市以來,比亞迪上升勢頭一直都很明顯,特別是新能源車型,在國內可謂是一枝獨秀。
在車市不佳的情況下,比亞迪仍舊能夠保持“穩步增長”,精選君認為比亞迪對核心技術的不斷渴望和不斷突破。
這一點在研發經費上也再一次得到論證,整個2018年,比亞迪光研發投入就高達63億元,加上今年至今,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
而這份投入也是有顯著的效果,就如動力電池。比亞迪的動力電池為國內前二龍頭,目前已經確立外供客戶長安、東風,外資客戶有望在上半年落地;同時公司在電控領域也具備自主核心技術,IGBT4.0技術提供“中國芯”,目前已經掌握IGBT芯片設計制造、模塊封裝、大功率測試應用,打破國外壟斷。
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也使得比亞迪真正掌握核心科技,同時通過對上游資源的掌握,更好地進行成本控制。
以秦ProDM超能版為例,相對燃油車型來說售價僅增加了不到4萬元,但無論是駕駛體驗還是后期使用成本,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補貼腰斬,比亞迪要涼?
從整個市場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還難以和燃油車抗衡,在規模效應未達到與燃油車同等水平時,電動車所需要分攤的研發成本更高。
例如同一款車型,相似配置開發的電動車成本要遠高于燃油車版本。因此,為了能夠在市場具有競爭力而壓低價格,即便有補貼支持,新能源汽車的單車利潤是低于燃油車的。
因此,隨著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力度的加大,地補也即將取消,比亞迪需要承擔的風險也在增加。甚至在未來三個月的過渡期內,比亞迪本應要自掏腰包填補差價。
但隨著BNA架構、e平臺、DM3等模塊化、集成化、標準化的技術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比亞迪在新的補貼政策出臺后車型價格仍能保持不變。
可以說,成本控制方面,比亞迪憑借共享e平臺,通過標準化的設計和集成化的系統來降低電動汽車生產成本,同時提高電動汽車的工作效率。
按照比亞迪的說法,利用e平臺,集成后的驅動系統成本降低33%,體積降低30%,重量降低25%;電池模組成本下降14%,電耗最高優化15%。
除此之外,在產品布局方面,比亞迪也發生了明顯的戰略改變。此前,比亞迪主攻的是高續航、高能量密度產品。
而隨著e系列首款車型e1的發布,5-15萬以下的低端電動車市場,也將成為比亞迪未來發力的重點細分市場。
同時,從市場角度來看,補貼腰斬之后,政策驅動并未結束,雙積分考核或許會成為提供推動行業發展的新動力,而比亞迪有望利用強勢產品周期鞏固龍頭優勢。
迪銷量提升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新能源行業的競爭對手漲價和清庫升級。
同時,比亞迪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先發優勢明顯,接下來有望受益補貼+雙積分政策,疊加新品“爆款車”效應,引起消費者自發需求,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繼續鞏固龍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