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97次 | 2019年11月22日
加緊研究廢舊電池處理工藝有多重要?避免企業為了利益污染環境!
企業名單公布不久,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當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處于爆發期,而作為新能源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退役后的回收利用仍處于摸石子過河的階段。不過,時下關于電池回收的相關管理規范及標準化已經逐步推進。上個月,工信部公布了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僅邦普循環、華友鈷新材料、贛州豪鵬、格林美新材料、光華科技5家企業上榜。
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就發布了由邦普循環、格林美等企業參與起草的國家標準《廢電池分類及代碼》(GB/T36576-2018),該標準將為規范廢電池回收管理、提升我國廢電池的回收利用率和再利用價值提供技術支持。
據研究數據顯示,預計中國動力電池回收量在2022年將達到42.2萬噸,回收市場規模將達到131億元。然而,據了解2018年動力電池整體退役量暫未成規模,對企業盈利等造成影響。
按照動力電池5-8年的壽命期,今年只是動力電池報廢期的前期。邦普集團副總裁余海軍表示:在報廢高峰期來臨之前,要對企業入局設一定門檻,避免企業單純為利益處理廢電池而對環境造成污染。
而作為最早進入廢舊電池回收市場的一批企業,也主動抓住報廢期前期的空檔,加緊了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的布局。比如,邦普循環早在2016年就投資12.26億人民幣,建設10萬噸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化擴建項目,據悉,目前項目的主體架構已基本完工,達產后廢舊電池及含有鎳鈷廢料年綜合處理能力將達20000噸,以及增加氯化鈷2500噸、三元前驅體13000噸的年產能。
在國家推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之后,整車企業和電池企業也開始加入了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布局的大軍中,例如前不久等11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簽訂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合作意向書。同時,也有更多的車企和電池企業選擇與像邦普這樣的第三方專業回收企業合作,通過強強聯合的鏈條搶占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先機。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敬忠提到,動力電池回收處理需要達到數量要求,達到后就可以實現盈利。現在行業還只是部分的報廢,大規模的報廢需要等到2年以后。很多電池企業面臨‘吃不飽’的局面,因此利益很難跟上。此外,王敬忠表示,現階段有的企業處理技術成本較高,很難協調好成本和效益的兼顧問題,也極為容易導致虧損。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無論是從市場前景,還是從環境保護,亦或是資源最大化利用角度而言,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都已是箭在弦上。國內無論是回收企業,還是車企、電池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應理性布局動力電池回收領域,才能有萬全的準備以應對來自技術成熟、回收系統完備的國外企業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