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72次 | 2019年12月20日
為什么車企要掌握動力電池命脈?
一、為什么車企要掌控動力電池命脈?
對于車企來講,掌控動力電池技術,里面蘊含著多少商機與投資機會?
第一,電池利潤空間大,補貼推波,車輛成本把控是關鍵。一款電動汽車的主要的成本成本構造為動力系統、底盤、內飾、電子電器等,而動力電池占整車成本的40%左右,成本高,利潤空間大。
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動力電池價格大概在1300-1400元/度電,利潤大概在7-10%。一款搭載40kWh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組成本大概在5.2-5.6萬,一款車的動力電池利潤大概在3640-5600元左右。測算一下,如果車企每年銷售2萬臺電動汽車,那么每年就從電池板塊獲得0.73-1.12億利潤。
第二,車企為了避免動力電池企業因產能不足而影響汽車制造與銷量。雖然,動力電池產能過剩,但高端產能嚴重不足,這嚴重影響了車企的生產與銷售。
第三,車企掌握動力電池技術,對產品質量的把控能力增強。從最近多起電動汽車起火事件可以看出,多數為動力電池熱失控引發的。一般而言,一旦某車輛起火,第一責任人是車企,而不是動力電池企業。最近威馬汽車與谷神能源電池的相互推諉,實際上是車企對電池的擔憂。
第四,車企不想被動力電池企業綁架,成為電池企業的陪襯。那么,車企成為陪襯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電池企業綁架整車企業后,會對整車企業自主選擇電池產品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車輛個性化設計和全方位銷售。
(2)車企成為代工。在過去幾年里,電池企業反向定制車輛,要求車企只能搭載他們生產的電池。比如,沃特瑪把東風特汽等車企捆綁在一起,東風特汽成為沃特瑪的代工,為其批量生產定制的車型。這種情況下,車企的主動性較差,生產完后交付即可,銷售端完全是被電池企業壟斷的。
二、車企并非等閑之輩,他們有他們的顧慮
在市場經濟下,無論是車企還是電池企業,都會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只不過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罷了,看誰的錘子硬,誰獲得利益大。從這種層面來說,一些傳統車企倒比部分電池企業顯得老謀深算,出牌方式也出其不意。
(一)吉利:開始逐漸配套自己生產的電池
我們拋開比亞迪不說,它一開始就打造了一個產業閉環,自己的電池供應自己的汽車。不過,從最近的公告可以看出,整車企業開始配套自己生產的電池,如吉利。
吉利通過自建電池工廠和投資其他成熟電池廠的形式,進行動力電池布局。
(二)比亞迪:全國開花,在不同地區建設電池廠
吉利大部分投資,不是直接控股,而是間接控股,比如湖北吉利衡遠,雖然是獨資,但是通過杭州邁捷投資有限公司進行投資。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吉利把LG化學在南京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收購后,并沒有在當地投用,而是把這些設備與技術用到浙江衡遠電池使用,支持沃爾沃的生產。
下一篇: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