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363次 | 2020年02月05日
最常用的兩種無線充電方式原理
無線充電技術對于現代人來說并不陌生,現在有許多手機已經具備這種功能。目前市場上的iphone8/iphoneX就支持無線充電功能,但充電功率僅為7.5w,三星公司也推出了無線充電新款據說可以達到15w的充電功率。但目前與有線充電差距還是很大的,我們只能稱之為無線慢充,而且據使用者介紹,這種充電方式電池比較容易發熱。不僅在手機行業,電動汽車也是熱門行業,汽車能夠實現無線充電,甚至家里的許多家用電器都實現無線充電,那能夠給人類帶來很大的便捷,你完全不用擔心什么忘記充電了,什么沒電了。所以在無線充電領域,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是巨大的,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普及的日子不遠了。
無線充電方式很多,目前我們知道有四種方式:1、電場耦合式;2、電磁感應式;3、磁場共振式;4、無線電波式。但由于電場耦合方式和無線電波這種方式的傳輸功率較小,目前常用的是電磁感應和磁場共振。
一、電磁感應充電技術
電流通過線圈,線圈產生磁場對附近線圈產生感應電動勢從而產生電流,這種充電方式的轉化效率較高,但傳輸距離較短達到0mm~10cm左右,而且對擺放位置要求較高,只能對準線圈一對一進行。金屬感應接觸還會產生熱量造成發熱現象。基于磁場感應的無線充電技術,本質上和空心變壓器差不多,原理簡單,技術成熟,成本低廉,是一種已經廣泛普及的技術。不過磁場感應技術的缺陷是傳輸距離短,充電設備擺放位置自由度低。
該技術目前不僅應用于手機,在電動汽車領域已經有所應用,如今的汽車市場中電動汽車不再是一個小眾化市場,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和各大廠商的大力宣傳,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在不斷上漲,這是一個喜人的想象。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公共電樁的匱乏、充電時間漫長給電動汽車車主帶來不小的煩惱,在日常的使用中電動汽車還不能完全滿足人們日常的所有出行需求。續航問題制約了出行的距離,中途汽車沒電了真的只能干著急,即使在北京這樣的現代化大都市想要隨時找到能用的公用電樁也是一種奢望。近日,有媒體報道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在無線充電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一個20千瓦的無線充電系統充電效率達到90%,充電速度是通常使用的插電式電動汽車設備的3倍。這一技術如果得到廣泛應用,將對大型大功率汽車的無線充電有推動作用,從而使得電動汽車能應用在更多領域,快速便捷的充電模式將增加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
二、磁場共振充電技術
磁場共振技術的崛起源于2008年MIT的一場實驗,研究員隔空點亮了一個60W的電燈泡,第一次讓世界認識到無線充電還能這么玩。相比磁場感應技術,磁場共振的優勢在于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有效的能量傳遞,實現更高的空間自由度。因此其可靠性更高,而且支持多個設備同時充電。
發送端遇到共振頻率相同的接收端,由共振效應進行電能傳輸。這種充電方式傳輸距離較遠,同時傳輸的功率較大適合遠距離大功率充電。但這種充電方式效率較低,傳輸過程中有較大的損耗,距離越遠,傳輸功率越大,損耗也就越大。更重要的是必須對使用的頻段進行保護免受外界因素干擾。
就目前的技術來講,兩種充電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優缺點,總體來說它們只能在固定的位置和范圍內進行充電,對于移動設備來講還是不夠便捷。所以科研人員又在極力開發可以隨時隨地充電的方式。
美國的科學家們總會有一些奇思妙想,他們竟然打算將無線充電的技術應用到高速公路上。在公路的柏油層下方,按一定的距離布置初級線圈,當電動汽車從上面經過時,就能進行充電。將使移動式無線充電成為現實,公路自身變為天然充電場所。試想一下,當你開著一臺電動汽車行駛在可以充電公路上,看著電池電量在緩慢增長,駛達目的地的時候,可能會比出發時的電量還要多。解決了致命的續航問題,那將是電動汽車最大的優勢。
技術專區儒卓力提供RECOM的全新高能效電源系列Maxim宣布推出MAX17262單電池和MAX17263單電池/多電池電量計IC國外研發鋰離子電池新配方受到外來壓力會變硬LDO和BUCK降壓穩壓器的區別及應用注意事項最常用的兩種無線充電方式原理
上一篇:無線充主控芯片行業廠商匯總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