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38次 | 2020年05月28日
東大新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 轉換效率為10.3%
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制造出以粘土作為電解質介質的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并已確認其轉換效率高達10.3%。這是在日本化學會第89屆春季年會(2009年三月27~三十日)上公布的。
此次的太陽能電池由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教授瀨川浩司與該中心特聘副教授內田聰的研究小組開發而成。太陽能電池使用的電解質是在包括碘化鋰及碘等在內的溶液中添加一種粘土并使其均一混合后的物質。粘土為Co-OpChemical生產的合成蒙脫石STN。也稱有機化層粘土礦物(納米粘土)。在與離子混合后,通過施加振動等應力可使其變成液態,放置一段時間后,則變為凝固體(凝膠),也即具有觸變性。
受光側的電極(正極)采用FTO,并在該電極處形成了厚18m的氧化鈦(TiO2)膜。另外,作為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還染上了由普通釕絡合物構成的色素N719。
改變電解質中的粘土重量比,分析太陽能電池特性時發現,在重量比約為10%的情況下,轉換效率可達到10.3%。
在電解質中添加粘土是為了使電解質凝固,從而解決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經常發生的液漏問題。原來使電解質凝固的材料由于電荷的主體——離子的活動不穩定,因此存在轉換效率低下的課題。此次10.3%的轉換效率與采用液態電解質時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