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3016次 | 2021年04月08日
簡述全固態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傳輸機理
關于聚合物電解質來說想要進行離子傳輸,首先必須含有一些極性基團,例如-O-,=O,-S-,-N-,-P-,C=O,C≡N等,這些基團能與Li+進行配位,進而溶解鋰鹽,出現自由移動的離子。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聚合物電解質中的離子傳輸只發生在玻璃化轉變溫度(Tg)以上的無定形區域,因此鏈段的運動能力也是離子傳輸的關鍵。如圖2表示,具體說來就是鋰離子在特定位置與聚合物鏈上的極性基團配位,通過聚合物鏈局部的鏈段運動,出現自由體積,從而使鋰離子在鏈內與鏈間實現傳導。
由于聚合物電解質離子傳輸機制的復雜性,其電導率隨溫度變化的關系不能通過一個物理模型簡單地描述,其一般遵循兩種機理Arrhenius型或Vogel-Tamman-Fulcher(VTF)型或是兩者的結合。
指前因子σ0與載流子的數目相關,離子傳輸的活化能Ea可以通過logσ與1/T的線性擬合得出。符合Arrhenius型的行為時,一般離子傳輸與聚合物的鏈段運動無關,比如在Tg溫度以下的無定形聚合物、玻璃相、無機離子導體等。
VTF型能更好地描述聚合物電解質的離子導電行為,其可用公式(2)表示:
B與活化能大小有關(B=Ea/k),T0是熱力學平衡狀態下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0=Tg-50K)。符合VTF型的行為時,一般離子傳輸與聚合物鏈段的長程運動相關,所以用該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全固態聚合物電池的電解質的在Tg以上的離子導電行為,同時其還適用于凝膠電解質、離子液體體系等。如前所述,聚合物的離子傳輸是通過無定形區域的鏈段運動實現的,室溫離子電導率低也是全固態聚合物電解質最重要的問題,為了提高離子電導率,重要從兩點出發: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1、新增聚合物基體無定形相的百分數;
2、降低玻璃化轉變溫度,同時也要兼顧其他性能需求。
為此,相關研究人員做了大量的改性工作,本文將從幾種改性方法入手,簡單地介紹一下當前的一些研究進展。
1、共混
通過聚合物共混的方式能夠新增聚合物電解質的無定形區域,同時也能綜合多種聚合物的優點,提高綜合性能。
R.J.Sengwa等將PEO與PMMA共混,既提高了PMMA的柔韌性、減少了其脆性,同時也新增了PEO的無定形區域,當PEO含量為92wt%時,電導率達到了2.02×10-5S/cm(30℃),比純的PEO或PMMA相比提高了1-2個數量級。
Zhang等則將PEO與PCA以5:1的質量比共混,共混后再將其涂布在自制的纖維素膜上,獲得的電解質膜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離子電導率達到了1.3×10-5S/cm(20℃),優異的力學性能和熱穩定性,4.6V的電化學窗口,以及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界面穩定性。
下一篇:快充到底會不會影響電池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