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07次 | 2022年02月23日
"雙超多核"格局初現端倪 動力鋰離子電池拐點將至 危機和挑戰并存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也相得益彰,呈現的競爭態勢日趨猛烈。依據相關預測,到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會有1300萬輛,我國將會達到356萬輛。
而動力鋰離子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整個電動汽車的40%以上。電動汽車的發展,同樣助推著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發展。依據工信部整車出廠合格證產量數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國內動力鋰離子電池總需求約90GWh,到2025年,動力鋰離子電池需求量將達到310GWh。
過去幾年時間里,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不僅在投資規模、發展速度,而且在全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和綜合實力方面,都表現出較強的全球市場競爭力。然而,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市場是波瀾不驚、毫無風險的,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正在悄然發生著一些變化。
一、猛烈競爭之下的“雙超多核”的市場格局
動力鋰離子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緊要性不言而喻,電動汽車的上升與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產量之間仿佛應該彼此增益,然后市場有關高飽和的產量仿佛難以消化。產量過剩的的情況下,動力鋰離子電池范疇的廝殺已經是紅海一片。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2018年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市場已然形成可所謂的“雙超多核”的市場格局,即:寧德時代、比亞迪作為雙核心,緊隨其后的是合肥國軒、上海捷新、孚能科技等次主力廠家,前十名公司市場份額占據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寧德時代一家的裝機量,超過行業第二比亞迪和行業第三國軒高科總和,比亞迪則穩中有進,份額上也在逐步新增。
在電池類型方面,依據相關信息披露,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電池公司,2018年,三元鋰離子電池占其總裝機數量的83%,本月的占比為81%。比亞迪的磷酸鐵鋰產量在2018年至今裝車達到40%,體現了大巴的需求。五月,比亞迪實現大翻身,磷酸鐵鋰成為緊要的貢獻。十月的比亞迪乘用車表現較好。
二、目前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遇到的緊要問題
(一)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
作為有關原材料價格敏感的工業成品,近年來動力鋰離子電池受到上游鈷價帶來的成本提高,在過去的2017年,鈷價呈現出翻倍上漲,從2016年底的27萬元/噸漲至2017年底的53.4萬元/噸,今年一季度一度達到80萬元/噸。即便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家的產量比較優質,但同樣不得不飽受毛利率下降的困擾。
另一方面,動力鋰離子電池在定價方面同樣也將承受壓力,據說明年車企在采購上將進一步降低成本,這又將進一步壓縮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家的盈利空間。
(二)補貼政策行將落幕
事物普遍具有兩面性,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是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崛起的關鍵所在,在過去所供應豐厚政策補貼,以及龐大的汽車市場,使得我國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家產量與效能急劇膨脹,一舉將日本、韓國等公司甩在身后。
然而,近些年我國政府的補貼政策繼續退坡,甚至計劃于2020年以后完全取消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政策,這將大大降低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家的盈利空間。例如,一輛10米以上的快充類純電動客車,在2016年時能獲得46萬元的補貼,到了2017年,補貼削減為20萬元,再到2018年,補貼只剩下13萬元。
(三)產業鏈短板突出
不可否認,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取得了十足進步,成就輝煌,在技術的發展同樣無可指摘,但與韓國、日本等跨國公司及前沿科技相比較,電池產品性能、質量和成本仍難以滿足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普及需求,尤其在基礎關鍵材料、系統集成技術、制造裝備和工藝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產業鏈的短板將在中長期內限制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應該引起重視。
三、拐點已至,將來要怎么樣破局
(一)創新政策,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政府應該在政策補貼與刺激市場競爭之間尋求合理、有益的平衡點。除了資金補貼,還要堅持創新機制,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鼓勵電動汽車的發展,例如路權方面、稅收方面、運營補貼方面、分時租賃等新的商業模式方面。
與此同時,“要致富先修路”,政府還應增強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在整體建設布局上構建形成智能化的多網融合的可再生能源網和傳統的發電網,進一步降低電力成本;在便利性方面,繼續推進充電站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電動汽車的普及化、大眾化做好先驅工作。
(二)聚集優點,提升產業鏈深度
要想電動汽車能夠長遠發展,光有技術還不行,還要有龐大的產業能力的支持,我國制造的實力更應當體今朝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體系,還有具備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之上。
由此可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大勢所趨,市場如此巨大,僅靠單一公司難以獨領行業發展。將來市場將進一步向優點公司聚集,“強者恒強”,惟有擁有雄厚技術積累、足夠資金支撐、理性的市場定位以及能夠對市場快速反應的電池廠商才能占得先機,贏得市場。
(三)多方聯動,政用產學研合作新機制
電動汽車的發展,不僅僅關系到國家對外開放的國際競爭力與環境保護,還關乎社會民生、居民出行。為此,作為核心部件的動力鋰離子電池更應當整合社會的的優質資源,在上下游產業之間應建立有效運行的政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在關鍵性技術方面集合眾人的智慧,在知識產權許可和保護等方面發揮群眾的監督,在標準研究、政策措施提議等方面增強交流與溝通,以期通過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技術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
拐點將至,是危機還是挑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關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家而言,前一陣“市場機遇+政策補貼”的狂風已經吹過,此刻暫時停歇,有些人已經起飛,有些人已然墜地。面對新的機遇與難題,將來在何方?出路在哪里?誰又能“乘風破浪”?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