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21次 | 2023年07月03日
氫燃料動力電池乘用車緣何遇冷
氫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產業在2020年雖然面對產銷數據不佳、發展進程不及預期的情況,但在公司融資、技術提升等方面,從未停下發展腳步。目前,業內普遍認為,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已出現強勢回暖苗頭,2021年氫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產銷量有望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補貼政策落地后,氫燃料重卡得到政策的更多鼓勵與傾斜,《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氫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也基本是客車、貨車的天下,我國保有量和銷量最大的乘用車產業中,氫燃料動力鋰電池產品卻身影寥寥,原因何在?
成本居高難下
事實上,從2008年開始,我國車企就開始在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領域投入研發。資料顯示,上汽、廣汽、奇瑞、北汽、長城、愛馳等車企均曾著手進行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相關開發工作。
去年七月,廣汽集團首款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AionLXFuelCell首次亮相;同年九月,長城汽車官方透露,95千瓦乘用車燃料動力鋰電池系統發動機目前已成功搭載于長城汽車即將推出的首款燃料動力鋰電池SUV,并將于2021年實現量產;與此同時,上汽集團公布了“氫戰略”,并公布首款氫燃料動力鋰電池MPV——上汽大通MAXUSEUNIQ7。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然而,幾家頭部車企的努力遠不能沖破制約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的重重阻礙,核心問題之一便是高成本和低性價比。去年四月,由于考慮到制造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的成本太高,大約是電動汽車費用的兩倍,全球車企巨頭戴姆勒公司宣布,正式終止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計劃。
天風證券表示,當前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成本重要由燃料動力鋰電池電堆成本、氫氣成本構成,且氫氣因基建規模不足導致成本偏高,致使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與燃油車、純電動汽車在成本上有明顯差距。
“目前國內的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推廣還要一些時間,加氫站的配套設施、技術等都要完善,降成本也需逐步解決。”愛德曼氫能源裝備有限公司CEO龔靖表示。
技術要求更高
“與過去相比,我國氫燃料動力鋰電池技術獲得較大突破,技術水平與時俱進,技術積累距商業化應用只差‘臨門一腳’,因此,目前我國氫燃料動力鋰電池的技術水平應用于商用車領域問題不大,但目前也只能大部分局限在商用車領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與大型商用車、客車不同,由于乘用車的車身尺寸小,可謂“寸土寸金”,因此應用在車身的電池系統及儲氫容器必須占用更小空間,部分技術標準也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雙極板作為燃料動力鋰電池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路線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乘用車的發展趨勢。”上述業內人士稱,尋找性能優良且成本低廉的雙極板新材料和加工方法是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產業化的重要課題。
“國際上,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和商用車重要以金屬雙極板為主,如日本、韓國和德國;國內燃料動力鋰電池以石墨雙極板為主,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優勢,金屬板具有單位體積功率密度高、量產后成本低、轉換效率高、成本低等優勢,而石墨板穩定性較高。”龔靖表示,針對目前的市場現狀,燃料動力鋰電池及乘用車公司應根據產品性能和成本,以及適合的應用場景確定技術方向,而非只在一種技術中“打轉”。
市場化推廣為時尚早
“由于我國目前燃料動力鋰電池發動機技術尚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且氫能資源分布不均衡,加氫站數量有限,因此燃料動力鋰電池商用車成為國內氫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的重要發展方向。”上海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商業化促進中心秘書長張焰峰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十二月底,我國累計建成118座加氫站,其中已投入運營101座,待運營17座。縱向來看,我國加氫站建設速度正在加快,但橫向來看,假如要滿足大規模車輛加氫需求,加氫站數量仍是杯水車薪。
“我國氫能資源分布不均衡,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能力發展氫能產業,修建加氫站,乘用車是一個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場景,沒有足夠的加氫站,開發乘用車就缺乏市場推動力。”張焰峰表示,“受政府補貼政策的支撐,氫燃料動力鋰電池商用車目前有了愿意嘗試的營運客戶,而乘用車面對的是看重性價比、在乎安全性和續航里程的普通消費者,因此要進一步提升燃料動力鋰電池發動機技術,普及加氫站。未來的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要強大的智能網聯技術支撐,即沒有里程焦慮,也更‘安全好玩’,在此基礎上,普通客戶才會主動選擇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
那么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如何才能受到市場認可?
龔靖認為,市場需求由成本和產品性能決定,客戶并不完全關心技術路線或方向,只有成本和產品的綜合性能才能真正激發市場需求。
張焰峰表示:“汽車產業有其自然發展規律,隨著燃料動力鋰電池發動機技術的成熟,加氫像加油相同方便,且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的使用成本比內燃機便宜,消費者自然會自發主動購買使用;在技術和市場成熟之前,任何政策的過度推動或公司盲目上馬,都無異于‘拔苗助長’。”
“事實上,在政策方面,目前國家政策文件都并未阻礙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的研發應用,但有氫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生產牌照的公司很少,絕大多數整車廠都處在積累技術、獲得牌照等量產前期的探索階段,因此,目前談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的推廣還為時尚早。不過未來4年,基于上汽燃料動力鋰電池G20汽車的成功推出,上海市將有相當數量的燃料動力鋰電池乘用車推廣計劃。”張焰峰進一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