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773次 | 2022年11月01日
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將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國要變成世界汽車產業強國,人才是根基。在中國汽車強國的筑夢之旅中,如何建設一支強大的汽車人才隊伍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2017中國汽車人才高峰論壇期間,諸多行業領袖、專家以及國家頂層設計者針對新形勢下的人才發展進行了重要探討。
以下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在會議上的演講實錄——
我今天重點講電動汽車。從汽車行業提出規劃意見,2010年到現在是8年時間,從國家做出規劃(2012-2020),現在是5年時間。這5年來,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有了明顯的改變。現在正好是一個階段性的匯總。這個稿子以7月4日我向馬凱總理座談會上的匯報稿為基礎進行了擴充。
首先介紹一下我們的發展情況。
從世界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有三個第一,包括產銷和保有量、動力電池出貨量、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數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國電動車發展可以用四點來表述,就是產業規模全球領先、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產業體系基本建立、配套環境日益改善。這四點是馬凱副總理和高麗副總理在國務院會議上,國務院秘書局準備的文件上寫的。現在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的電動汽車就是因為政策好,只是數量多而已。我說這個不全面。中國在全面政策支持下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場,同時市場推動了技術。大家可以看世界各國的電動汽車五年換一代,中國電動汽汽車是兩年換一代。中國技術發展非常快,我們和國際現在還有差距,但是我們有把握在5-10年內,中國的電動汽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各方能力也在提高。電池水平每年提高30%,成本下降30%,電機成本每年下降40%,安全性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2009年開始做研究的時候,我們發現當時國家的能力比較弱,我們的電池隔膜、正負極材料、生產設備都需要進口,現在這些情況已經完全改變了。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隨著電動汽車發展,越發展要求越高,使用越普及要求越高,包括對充電里程、充電時間都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1-7月份,新能源一乘用車增長約39%,商用車同比下降24%,總體增長21.5%。今年和去年相比,每個月都在逐步增加,只有1月份有一些下降。從1-7月份的生產數量來看,我們預測有可能實現全年80萬輛的預期目標。因為每年都是前低后高的態勢,按照2015年1-7月份占全年比重是27%,2016年是41%,今年預計是31%(按80萬輛)。我認為如果政策到位,80萬是有可能的,70萬沒有什么問題。從充電樁的情況來看,到7月份,我們公共充電樁18.1萬個,比去年增加了4萬個。充電樁數量最多的是在北京。
從目前主要問題來看,一個是政策調整的準入管理調整,包括補貼退坡,車企降低成本壓力加大,需要調整產品結構。運營車輛3萬公里要求和補貼資金播幅機制,使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影響企業積極性。管理和公告調整,對上半年影響比較大,特別是1月份沒有車賣。產品公告、補貼目錄、車購稅目錄、地方目錄流程太長,加上電池包檢測,產品上市大概需要2+8個月。第二是政策預期的問題,主要是免車購稅政策。2017年12月到期,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貼政策2019年到期。還有地方政策和市場準入要求以及充電設施等方面的問題。
這是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評估。
我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發展形勢很好,從性能水平來看,到2020年,電動汽車可以接近燃油車的水平,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接近燃油車水平,是指續駛里程在2020年會達到400公里左右。我認為2025年會達到燃油汽車水平,續駛歷程會達到接近500公里,我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30年將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從成本來說,2020年比燃油車高20%,2025年是高10%,2030年實現與燃油車相當。市場規模,2020年達到200萬輛輛占5%,到2025年達到600-500萬輛,占15-20%,2030年達到1200萬輛,占比約30%。
從政策條件來說,2020年免車購稅,購車補貼。2025年車購稅減半,其他鼓勵使用政策。2030年政策完全退出。一方面我們中國發展很快,另一方面我們電動車正在發展過程當中,不是現在就比人家強,有人提出中國現在就比人家強,現在就可以開放,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這是我提出的一些政策。
希望車購可以繼續延,3萬公里分段實施,制定2020-2025年穩定的優惠政策,政策要長期穩定產品才好生產,同時希望公交、出租能換的盡快換成新能源汽車。對燃料電池汽車,根據馬凱總理的批示,我們對于燃料電池做了一個調研,我們認為燃料電池的技術進步比預想的快。過去我們認為燃料電池和電動汽車差20年,現在估計是10年或者是多一點的時間,需要進一步發展。現在又出現了全面開花的局勢,這也是一個問題。
在技術上,要繼續支持包括單體350WH的鋰電升級工程,國家平臺等等,鼓勵引導用戶購買和使用,比如說全面推行新能源汽車使用專用牌照,可以使用公交車專用道等。我們希望車型公告目錄、免車購稅目錄、補貼目錄可以合并,現在財政部和工信部正在做這樣的工作。另外,我們希望雙積分政策盡快發布,我們得到的消息是正在部門會簽的路上。堅決取消地方目錄,我也希望借這個會議繼續傳播我的意見,雙積分政策實施之后,就是一刀切,所有企業都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現在地方分割對企業很不公平。盡管上汽和北汽不太同意我的說法,我說北汽有北汽的市場,上汽有上汽的市場,但是一汽在長春,東風在武漢,他上哪兒去賣車呢?
雙積分政策在這里我做一個分享,這也是我專門為今天的會議做的一頁PPT。
受到中國雙積分政策是對電動汽車市場產生巨大推動效應的政策(一刀切)。其作用遠遠大于歐盟的碳配方,加州的零排放。雙積分是兩個政策,一個是油耗折算成積分,這個政策來源是歐盟,歐盟是用碳來衡量,誰先達到要求有優惠,晚達到有罰款。電動汽車比例積分的方法來自于加州。這兩個政策在歐洲和加州都實施的很好,在中國當然就更好了,但是好中有問題。比如說及加州的零排放政策來說,在美國是一個州按比例,這樣的話,起的作用是鼓勵先進。豐田可以賣普瑞斯,但是其他家也可以沒有,沒有的話,你花點錢買一兩萬輛就可以了,不影響在加州賣車。中國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統一市場實施比例積分。單純來說,你要買積分現在誰能賣你積分,積分多少錢都不知道。
雙積分從一個鼓勵先進的政策變成一個懲罰落后的政策。這對電動汽車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執行過程當中個別企業的問題會更大。比如說豐田認為自己用混合動力技術可以同樣減下碳,但是這個辦法在中國一刀切的情況下不好用。比如說大眾認為我的柴油機效率最高,我可以多生產節油車,少生產新能源車,這在中國也不好使。這個政策對我們影響非常大。
這個政策的目的是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特別是后補助時代。這個政策不是為了擋住外國品牌,鼓勵自主品牌。現在有一個教授寫了一篇文章說讓敵人難受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他的意思是說讓合資企業難受的政策就是好政策。我想問合資企業是敵人嗎?政府應該把合法設立的企業作為敵人嗎?這符合我們改革開放的國策嗎?符合汽車產業發展的根本政策嗎?我們不是為了鼓勵自主品牌,而且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在雙積分政策中沒有明顯優勢,部分的中國品牌在規模和性能上都有差距。按照數量來說,比如說比亞迪、江淮、北汽、吉利純電動賣的比較多,起來沒有問題,但是長安、上汽有沒有問題?一汽東風可能問題更大。所以半數以上中國企業達不到。
我是替所有汽車行業來進行呼吁。一旦雙積分政策實施,比亞迪、北汽的好日子到頭了,現在是原來只有你在賣車,現在要求所有企業都來賣這個車。現在北汽、比亞迪或者是國內其他的品牌,我們總體上能效比國際上落后一些,如果說雙積分政策實施之后,將會面臨巨大挑戰,到時候就會出現問題。所以困難一定是有的,而不是說中國企業沒困難,外國企業有困難,所有企業都需要更多準備時間。必須要打破地方保護,形成統一市場。要實施雙積分,從補貼改為積分、比例之后,車對市場的現在,我們要從性能、成本、使用方便、可靠性、充電與服務等方面綜合考慮。以前為了多拿補貼,我們很多車型里程偏長,能效偏低。雙積分政策出臺之后,里程和能效必須要考慮。中國品牌電動車要和外國品牌電動車在同一市場上比拼,這對我們考驗非常大。
馬凱副總理對電動汽車發展做了全面的講話,協會在29日會召開全國范圍的宣貫會,會把兩次座談會的精神做一個發布。馬凱副總理認為成績喜人是一個方面,來之不易是五個作用,包括中央高度重視、企業積極主動、部門合理推動、地方強力推進,協會支持有力。同時他也提出了任重道遠,不僅則退。主要是三個方面的擔憂,比如說這幾年發展迅猛,但是能不能持續是一個問題。政策環境能不能改善也是一個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了三個統籌,包括加強全產業鏈的統籌,加強產業規劃布局的統籌,加強發展和安全的統籌,還有四個方面的創新。
上一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論壇召開